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病,流行性特别强,是保护地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整个黄瓜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茎和卷须也可受害。黄瓜霜霉病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下,病害发生迅速,传播快,减产高达30%~50%,给种植户造成极大损失,成为一种毁灭性病害。介绍黄瓜霜霉病的症状、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以供生产参考。
1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幼苗期子叶感病初期,产生不规则形褪绿枯黄斑,湿度大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进一步发展,子叶很快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果以后,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在叶背产生水浸状深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随病斑逐渐扩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形成多角形的病斑,但不穿孔。在潮湿条件下,叶片背面病斑处出现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结成片,仅留顶端少数嫩叶,其余叶片均枯死。
2发生特点及流行原因黄瓜霜霉病病菌为鞭毛菌亚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从温室传到春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因此霜霉病可周年发生。病原菌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很大,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5~25℃,流行温度为20~24℃,低于10℃或高于28℃则病害不易发生。
湿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是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因为病菌萌发和侵入叶片是凭叶面的水滴或水膜进行。所以,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特别是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进入初瓜期开始需水量增加,室内湿度较大,又不能及时放风,湿气在叶面形成水膜或水滴,容易发生霜霉病。此外,品种抗性、土壤粘重、大水漫灌、栽培管理粗放、偏施氮肥、用药不当,都会加重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3综合防治3.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优质、较抗黄瓜霜霉病的品种。
3.2加强栽培管理
培育健壮无病幼苗,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浇小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天注意防漏;生长后期叶面喷施0.1%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可提高抗病性;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株、病残体、落叶等,在室外妥善处理以减少菌源基数。
3.3生态防治
3.3.1控制温湿度
温室薄膜最好选用无滴膜。无滴膜透光率比普通薄膜高10%~15%,可增加室内光照强度,提高室内温度,降低室内湿度。浇水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方法,避免大水漫灌,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节水,还能有效降低空气湿度,提高地温。加强温度管理,上午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8~32℃,此温度不但有利于黄瓜光合作用,还可以抑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温度高于35℃要放风,使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60%~70%,温度低于18℃要关棚。如果夜间最低温度达到12℃以上,可以整夜放风,但一定要防止雨水溅落到瓜叶上。
3.3.2高温闷棚
病害普遍发生时,采用高温闷棚。方法是选择晴天的清晨先通风浇水,10:00左右关闭风口进行提温,使温度上升到42℃时开始记录时间,维持42~45℃(不要超过48℃)达2h后,多点放风缓慢降温至正常室温。注意温度计挂在与黄瓜生长点同样高度的位置。每隔7d进行1次,2~3次后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3.4药剂防治
3.4.1熏烟法
采用百菌清或霜霉清烟剂防治。用45%百菌清烟剂,每㎡棚室用药~g,傍晚闭棚后熏烟。把药分成4~5份,均匀分布在棚室内,用暗火点燃,封闭棚室,次日早晨通风,每隔5~7d熏1次,连续熏5~7次,既省工省力,又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4.2喷粉法
用5%百菌清尘剂或7%防霉灵粉尘剂进行喷粉。方法是每㎡用药1kg,用喷粉器喷粉。从温室一端开始,平举喷粉管,喷粉要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喷粉时要关闭温室,喷后1h后可以放风。视病情喷药,一般喷药粉5~6次,每7~10d喷1次。粉型药剂不但防病效果明显,而且加少量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素还有促进生长、防止早衰作用。
3.4.3化学防治
黄瓜霜霉病一旦发生,应及时用药剂进行防治。喷药时叶子正、背面均匀喷洒,重点是病叶的叶背霉层。发病前预防性防治,可选用65%代森锌或代森锰锌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等喷雾。发病初期可用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倍液、50%甲霜膦铜可湿性粉剂倍液、64%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等喷雾。注意交替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每隔7d喷1次,连续喷4~5次。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