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纹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
唐代鎏金铜龙
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
新石器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文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代: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唐代秘色瓷龙纹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宋代扒村窑龙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黑剔花龙纹梅瓶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元青花云龙赶珠纹大罐局部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局部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而洪武、永乐时期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壶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明弘治青花龙纹盘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
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
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
三是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
四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嘉靖红地黄彩云龙纹盖罐-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明嘉靖青花矾红彩海水云龙纹盘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明崇祯五彩龙纹盘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清康熙釉里红云龙纹钵缸-北京故宫藏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北京故宫藏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清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北京故宫藏
2
鱼纹
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唐代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北宋汝窑青瓷双鱼小洗—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北京故宫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北京故宫
清乾隆洋彩霁青地描金鱼游春水瓶-台北故宫藏
3
十二生肖纹饰
十二生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极大,至今尤不减其威力。陶瓷器上用十二生肖作装饰,大约始见于隋代,形式为堆塑。
唐代的十二生肖,多为肖首人身,虽然造型奇特,但作得生动,动物的头部很写实,配上人身,看起来是一种自然组合,也是堆塑的多。
宋元的十二生肖,完全拟人化,神化了,为人捧肖物,虽然人们诚心让肖物人格化,增加对其崇奉,但竟落为从前掌上玩物。
南宋至元,多塑在形体瘦长的魂瓶肩部。发展到了明清,陶瓷器上的十二生肖,大多为绘画家画成十二种动物,还其本来面目。
4
各种人物纹
人物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是人类自己最熟悉、最常见的事物,历代艺术品上描绘最多。陶瓷器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有不少人的形象作为装饰,如著名的半坡人面鱼纹装饰彩陶盆。这时期的人,多是图案化了的,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如人面鱼身,舞蹈的人带尾巴等。
秦汉:陶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多带神话色彩,如西王母等。这时期最成功、最震撼人心的陶瓷人象,是名扬中外的秦兵将俑,虽然它不是作为装饰的人纹,但是陶瓷人形象的伟大杰作,故忍不住在这里再提一句。
六朝:作为装饰纹饰,此时人形象多出现在祭尊奠人的器物魂瓶上。均为堆塑,造型简单,手法粗犷,但神形逼真,较为生动。有少量描画的如前述三国吴釉下彩绘神仙图。还有人的形体作为器物造型的,如西晋青瓷胡人骑狮烛台,人的形体即是造型主体之一,也是装饰。
隋、唐时期作为装饰的人物形象不多,大量的是各种陶瓷俑:白瓷俑、三彩俑,等等。人物有佛、菩萨、文官、武士、仕女、奴仆、胡人、歌舞伎,等等,皆充分写实,神形兼备,为我国陶瓷人物俑又一杰作。作为装饰的,仅见有少量婴戏纹。
宋代:是人物纹饰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如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人物,定窑、耀州窑印花、刻花划花人物(主要内容是婴戏及戏剧故事)。宋代人物纹饰的特点是: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刻、划、印、绘画,均用笔简练,高度概括,艺术性很高,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民情风俗。
此外,又作器物主体,又作器物装饰的孩儿枕、仕女枕之类,更是一代名品,人物形象亦生动有神,充满时代气息。
元代:绘画人物纹饰导主导地位,另外也有不少印花、堆塑人物纹饰。绘画人物纹以戏剧故事、典故为多,虽然亦神形兼备,但终有些戏剧化、脸谱化,生活气息少了。元代人物纹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出现了八仙形象。
明代:青花及其他彩瓷上人物纹较前代大为增多,以青花器的人物纹饰为主。其中以婴戏纹的时代特征比较鲜明。明代婴戏纹,宣德以前多为所谓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人物较为写实,绘画也还工整。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
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纹碗
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北京故宫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
明嘉靖青花婴戏执壶
晚明:明代晚期社会现实动荡,矛盾尖锐、封建政权江河日下。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此时的瓷画婴戏人物上,孩童们瘦骨嶙嶙、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全是户外婴戏图。
清代人物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用得十分普遍,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婴戏舞龙:始见于乾隆时,晚清特别多。晚清舞龙婴戏,多为粉彩,人和龙均画得草率,龙尤其神形皆无,全为玩物,孩童倒不失一些天真烂漫的情趣。
刀马人:康熙时多见,将明代兴起的这一题材推向成熟,绘画精细,着色鲜明。此题材光绪时又多起来,不过光绪时为粉彩多,康熙时多为五彩。
渔樵耕读:大量出现在康熙时代,清代一直沿用不断。
清康熙五彩耕织图瓶-北京故宫藏
西洋妇女:乾隆时兴起,后少见。
除以上这些人物纹饰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人物纹饰图谱,即相对固定的人物、景物配合,相对稳定的内容,部分已经约定俗成,象征一些吉祥意义,这里举出一些:
莲生贵子:一童子坐在莲花中。百子图、多子图、舞龙图。麒麟送子图:麒麟背乘坐一童,前后若干婴童护从。此种图晚清多。
银烛高秉照天明:仕女在庭园中秉烛,此图多为明永乐、宣德时器上见。峭壁题诗、三仙炼丹、八仙祝寿、松下夜读,多为明末至清康熙时器上见。凿壁借光、桃花美人,多在清末见。四妃十六子,寓多妻多子,康熙时多见。
四爱图: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一人一物一器,也有几个几物共器,明代所见较多。
清代,特别是晚清也有。八仙或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人物不出现于画面,用八仙所持物代表八仙。
八仙所持物分别为:汉钟离--扇,张果老--鼓,铁拐李--葫芦,曹国舅--玉板,何仙姑--莲花,吕洞宾--剑,兰采和--笛,韩湘子--花蓝。八仙图在明嘉靖时多,暗八仙晚清瓷器上很多。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多出现于万历后。
清康熙矾红彩八仙祝寿纹碗-北京故宫藏
张天师斩五毒:五毒指蛇、蜈蚣、壁虎、蜥蜴、蟾蜍(或刺猥),明万历后多见。
其他还有:达摩渡江、文王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太白醉酒、踏雪寻梅等等,到了清代康、雍、乾时人物,题材高雅,绘画精工。
明末草率,笔简意深,清末则流于庸鹆,有不少人物纹饰,徒有其形而已。
5
文字纹饰
用文字作为纹饰装饰陶瓷器的传统,当始于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许多学者已研究其为我国文字之始祖,虽然尚未曾释读,从用文字符号装饰陶瓷上看,已开先河。近年来又有人研究发现龙山文化陶文更为发达,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春秋战国陶器上已有文字,那是工匠姓氏,虽有一定意义,还不是主要起装饰作用。秦、汉瓦当上的文字,为我国用文字装饰陶瓷器之早期典型,这时文字尚少,只有几个字,不如铜器上多,普遍。
唐代长沙窑开创用诗文装饰陶瓷之始。多为釉下彩,写于壶嘴下、盘心。宋代磁州窑的诗文装饰,多出现在罐、壶的腹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诗文,多为民间文人诗句,通俗易懂,内容紧贴平民日常生活、感情,既有强烈装饰作用,又有广告宣传作用。磁州窑诗文一般比长沙窑长。
唐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瓷壶湖南省博物馆藏
元代以后,陶瓷器的用于装饰的文字多为短语、警句、吉祥语之类。只清代部分器上长些,如圣主得贤臣颂章等。其特点是:明洪武民窑青花碗、盘里心,只用一个草书福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装饰效果极佳。
永乐、宣德时期,用楷书、隶书福、寿字较多,也有少量草书字。万历时,用文字装饰碗、盘的风再次兴起,多为隶体寿字。
晚明时期,多仿宋体寿字、喜字,及吉祥语:状元及弟、金榜题名,等等。明末清初,兴起诗配画装饰,文字装饰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画一般是一片独叶,也有荒凉秋景,所配诗句充满悲凉感,如:黄叶落兮雁南飞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内容虽然苍凄,但流畅的书法艺术配合简洁的绘画,图文并美,极好地装饰了瓷器。
乾隆以后文字装饰减少。清末无双谱图上有的也有一些文字,全是拙劣的楷书,书法既不美,有的还不完整,纯为占领瓷面空白,写到那里没空间了,就停笔,不管句子完不完,已失去美化作用了。
还有用少数民族文字作装饰的,如回文、藏文、满文、八思巴文,以及梵文。
明永乐青花花卉阿拉伯文无挡尊
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LUN盖罐-北京故宫
注:郑州红星古玩城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分享好文章。本文来自网络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欢迎广大藏友分享您的精彩文章。
招商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