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这种在喝六堡茶,——广生祥的六堡茶!!
一边喝一边心头升起一些问题,于是在“开汤研习社”里问道于项总……
请教项总关于六堡茶的几个问题:
1、网上所能找到的资料显示,六堡茶属于灌木类大叶种,但我观察所有的干茶条索都是偏细小。希望您能从树种以及工艺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下这个问题。
2、众所周知,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工艺,当年是参考了很多黑茶工艺的,其中就包括六堡,——我们也能从风味上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比如说追求汤感的甜滑厚等等。那我们所谓的传统古法六堡工艺,与渥堆发酵工艺之间,您认为是那些核心差异点导致了两者风味的不同。
3、如果说工艺对最终风味特征起决定作用的话,那么云南、福建、贵州也都有各自的中小叶种。那么未来使用外地原料制作六堡茶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回复信息量过大可发语音[咖啡][咖啡][咖啡]
项总文字回复如下:
空山并大家:1、问:网上所能找到的资料显示,六堡茶属于灌木类大叶种,但我观察所有的干茶条索都是偏细小。希望您能从树种以及工艺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下这个问题。
答:六堡茶,灌木,中叶,早生种。网上的资料错了。——这个可爱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华社”,考验大家的辨别力呀[呲牙]
2、问:众所周知,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工艺,当年是参考了很多黑茶工艺的,其中就包括六堡,——我们也能从风味上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比如说追求汤感的甜滑厚等等。那我们所谓的传统古法六堡工艺,与渥堆发酵工艺之间,您认为是那些核心差异点导致了两者风味的不同。
答:发酵的关键变量(阴阳术数),主要在第一次干燥前的发酵和干燥的方法,及二次发酵的温湿度。并不是在于什么工艺。无论什么工艺,只要关键变量(我们的老祖宗叫作阴阳术数的一类因素)掌握好,都可以做出来好茶。
问题来了,你们广生祥为什么用古法嘞?——广生祥的古法工艺,仅仅就工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符合我们广生祥老板的制程理念;从广生祥目前的老板掌握企业说:更利于实现规模化和一致性。再问:为什么更利于实现?答:我们老板小心眼,一般人他不告诉[偷笑]
再答:至于风格区别,不在工艺,而在于制程掌握之人想要什么。广生祥注重用工艺改变茶之寒凉之性,用“少火”让茶气足而又后期转化较好。(《内径》云:”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茶之制程,也不无此理。)从而让茶之气机和于身体,茶性和于气血,人喝了舒服,口感不错,体感很好,养生效用好,适宜人群广、适饮时间长。
3、问:如果说工艺对最终风味特征起决定作用的话,那么云南、福建、贵州也都有各自的中小叶种。那么未来使用外地原料制作六堡茶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由2的问答,可以知道此设问基础不成立。[捂脸]但是,我还是想说说料的事情,先打几个字,然后请求语音[偷笑]:中医典籍有云“天制气,地制味...天制色,地制形...”比如: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好,地黄根好,是“地”的因素,武夷山内山茶优于外山茶,是“地”的因素;《茶经》云“紫为上”,是“天”的因素。
清代医家徐洄溪云:“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地,或取其所生之时...”
(题外话:《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我个人,真的不认为,原料和工艺会比口感体感更重要。特别是作为一个卖茶和喝茶人,追求原料、工艺、山头、大师、传人、...“本末”是不是歪了?[憨笑])
下面语音...
语音内容更精彩,但有不让播的,——项总不让播的。所以研习社里朋友有福了。现将语音删节版置于文头,以供分享。
我是空山,欢迎加入“开汤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