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颜色仿佛代表着古代不同的人物的人生轨迹——黄袍加身的帝皇,满朝朱紫贵,青衣小婢跟唱戏的青衣,白面书生,黑衣小吏等等
色
紫
“
满
朝
紫
贵
”
大约是西周晚期,人们开始学会从紫草科的植物中提取紫色,用于染制衣物,逐步取代了以赤黑矿物调制的方法。但紫草似乎并不像蓝草那样容易种植没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所以紫色染料的产量一直非常的低下,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于是能够占有和使用紫色,就成了拥有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因此虽然紫色是地位低下的间色,但礼乐崩坏的春秋乱世,诸侯们舍弃大红礼服,而穿上紫色的袍子相互媲美。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紫色就成了齐国的流行色,全体国民都以穿紫衣为追求的目标,以至于五匹白丝帛也换不到一匹紫色帛,于是齐桓公为了阻止这种经济的现象拒绝穿紫衣,在《韩非子》一书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用了一个夸张的结尾,说齐桓公讨厌紫色的当天,官员里就没有人穿紫色,第二天都城不见紫衣,第三天,但凡齐国国境内都看不到有人穿紫衣了,在这个故事之后又写了邹国国君,喜爱在帽子上装饰长缨,于是百姓竞相效仿的消息,这两个文字中产生了一个成语叫邹缨齐紫,用于说明领导的示范作用以及上行下效的道理。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制定官员服装,分为上三品,上品为紫色,中品为赤色,下品为绿色。
到了汉朝,刘氏皇族尊崇赤色,由于紫色跟赤色相近,也出现了爱屋及乌的效应,《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丞相……金印紫绶”,也就是说在汉朝制度里面官阶最高的丞相等人,是佩戴金印和紫色绶带,于是金印紫绶又成了当时许多人的理想和追求。南北朝时,《世说新语》里还说,“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配紫。”
自秦汉以下,以紫色作为高级官员的制服颜色基本成为一种传统。
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上朝的礼服都是紫色,唐初太宗李世民曾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都穿紫色,其下则是红色、绿色、青色等,太宗的儿子高宗李治则增补说,三品以上的文武除了穿紫色,还可配金玉腰带。
明清之后,公服很少使用紫色,但民间以紫为贵的习俗流传下来。
色
青
“
青
衣
风
致
”
古时,女子家境富足者多以红色衣裙打扮自己,寻常女子穿青衫绿裙也颇为常见。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修竹比喻主人公的高洁,以翠袖描写主人公的美丽,天寒日暮,而衣衫单薄、楚楚动人形象嵌入人心,“翠袖”因此跟“红袖”一样成为美丽女子的代称。
只是杜甫描写的女子是因丧乱而家业破败,居住山中茅屋,需要典当饰物换取生活费用的贫女,所以后世又有“贫翠袖,贵金钗”的说法。
除了寻常女子之外,朱门大户中的女婢也穿青色衣衫,但却不是翠绿或浅碧那种鲜亮明快的颜色,而是近乎黑色的深蓝。能够穿上翠绿衣衫的女子,虽不是富贵出身,但且自由;只有青衣可穿的奴婢却连自由也没有了。
京剧中有个行当叫青衣,青衣之青,同女婢的衣服一样,是深蓝甚或纯黑色,青衣是旦行中最主要的角色,所以又称“正旦”,青衣人物大多命运多舛,有些遭受遗弃有些生活贫苦,因此服装非常朴素,以穿青褶子为多,款式上大多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样式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他们也是因为服装的特点而称被称为青衣。
色
黄
“
帝
皇
专
色
”
在甲骨文里,黄的本意乃是玉佩。
有人推论,古时候可能先形成了一个崇拜黄色饰物的氏族,这一氏族又以喜爱佩玉为特点,于是他们选用了能反映氏族特征的佩玉的圆形符号,来代表他们喜爱的颜色,甚至他们的氏族。所以,本意为玉佩的黄字就成了颜色的符号,这一过程,就是文字学造字所用的“六书”中的所谓的假借。
周朝设置的“掌染草”官员,负责的颜色有红黑蓝,却没有黄色。秦汉染黄的颜料主要为栀子,南北朝以后才扩展到地黄、槐树花、黄檗(bo四声)、姜黄、柘黄等。而能染黄的矿物原料,石黄、雄黄,使用的比较晚。
春秋战国阴阳五行与五德盛行。周人尚赤,是火德,秦代周,应以水德自居,崇尚黑色,所以无论是割据一方的小国,还是君临天下的秦始皇,衣裳都是黑色的。汉武帝即位之后,正式承认秦朝是水德,汉朝是土德,成为第一个穿黄色龙袍的皇帝。
这个时候黄色还没得到一定重视,就连民间似乎并不认同黄色跟皇权的关系,不然也不会有“黄巾之乱。道教尊奉黄帝和老子,所以穿衣戴帽都用黄色,“黄冠”才成为道士的别称。
真正把黄色提升到皇室专用,高不可攀的是隋唐。天宝年间,大臣韦涛向玄宗提议,颜色专用,他欣然接受。
宋朝沿袭唐制,宋徽宗喜欢奇花异石,蔡京等人一旦发现谁家有特别的花草石头,派兵卒上门,贴上黄色的封条代表皇家的财产。
明朝的崇祯皇帝他弟朱由崧更加变本加厉,《明史》和《奁史》记载:“凡有女子之家,黄纸贴额,持之而去。”一发现年轻漂亮的姑娘,额头贴一张黄纸,表示已是皇帝可以支配的对象,劫持到皇宫。
到了清朝,空前绝后,紫禁城大面积使用黄色,雍正主政时期,特准孔庙用黄色琉璃瓦铺顶,表示对孔子的独尊。有功名的功臣和侍卫经过批准可以穿明黄色丝绸做的褂子,黄马褂,享受许多特权,所以黄色还成为统治者笼络下臣的手段。
色
黑
“
皂
隶
食
职
”
皂,他的本意是皂斗这种植物,皂斗古时又称栎实、柞实,它的壳煮水可以染黑。
先秦时期穿皂斗染制的衣服似乎是身份低下的象征,因为历史文献中许多地方用“皂”指代黑色衣服的小吏,春秋《左传》里有“人有十等”的说法,并且把穿黑衣的养马人列为第五等,称之为皂。
按《左传》的说法,王、公、大夫、士作为一到四等的社会成员属于统治阶级,自“皂”以下都是被统治阶级,但皂的地位相当高些,他们还可以管辖轿夫,仆人、奴隶等更低下的层次。
到了东汉,“皂”的地位与奴隶、打更人并列。东汉之后,更多品级低下的小官被冠以“皂”字,比如衙门里站在公堂两旁手持长棍的差役,由于身穿黑色,被称为“皂役”,他们的头目被称为“皂头”。
色
白
“
书
生
白
面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生既不从事农作也不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经过阳光的暴晒,脸色自然都比较白,由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白面书生居然成为人们欣赏和赞美的对象,这在通俗文学中最为常见。
三国演义,形容书中几位漂亮人物的长相惯用的词是“面如冠玉”,所谓冠玉是古时男子镶嵌在头巾上的装饰品,多用质地纯正的玉石,又白又光洁以展示身份
但男子面白,还不都是好事。在京剧中白色脸谱首先让人想到曹操,代表的是人品奸诈,这是一种道德批判,但百姓喜欢白面书生在舞台上是不涂油彩,以本色示人称之为“俊扮”,与曹操等白面奸臣相比,书生们还是受到特殊待遇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