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本人的朋友大概都会知道,我对于车型的偏好是甲壳虫和肌肉车,看似完全俩概念的车型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的最爱呢?莫非是精神分裂?其实不然,历史因素和双门个性车型是她俩的共同点。喜欢甲壳虫是因为她的历史,以及年改款后忠于最初版本设计元素的设定(圆圆的那版我是肯定不会考虑买的);肌肉车则是直线加速赛历史时期大排量发动机的浑厚轰鸣声和挠胎画面深得我心,肌肉感力量感十足的外观也让我无法自拔。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变形金刚》大黄蜂,但主角并不是科迈罗哦!
作为电影系列,《变形金刚》已经拍了5部,绵延10年,票房大丰收,植入广告也大获全胜,笼络了无数影迷的人心。但我不是电影工作者,所以就不从影片本身点评啦。咱们主要来说说电影的主角——大黄蜂。
不知大家能不能有共鸣,反正我个人觉得在电影改编作品中,对大黄蜂的刻画那是超越了擎天柱和威震天的存在,大黄蜂不仅骁勇善战,同时还拥有了细腻的人性:脾气直爽,善于恶搞,调皮任性,敢爱敢恨。即便是在“声带”系统损毁的那段时间,戏精的他也不忘给自己加戏。
如果看过《变形金刚》,那你肯定忘不了大黄蜂与Sam初次会面的二手车店,以及底盘扫描豪华变身的那条隧道。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大黄蜂首次发力,敌人是谁,我记得很清楚,是一辆老款甲壳虫,它就在大黄蜂的隔壁展示位,为了让Sam把自己买走,争风吃醋,先是挥臂毁了甲壳虫,随后震碎了车店里所有老车的玻璃。是不是淘气?看似戏谑的情节设定,其实也有着深层次的寓意——在原版动画中,大黄蜂汽车变身状态下一直是黄色甲壳虫,而并非是科迈罗。由于在电影拍摄初期,大众公司以担心过多战斗和激烈画面影响品牌和产品形象为理由,拒绝了派拉蒙的版权申请,大黄蜂只得无奈换壳科迈罗。关于这次换壳,本人持中立态度,有利有弊:利在科迈罗的肌肉形象在新时代更能衬托出大黄蜂的战斗力,上一代圆圆的甲壳虫着实不太能与战士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弊在毁掉了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下来的漫画、动画以及玩具的历史传统。
假设派拉蒙启动电影拍摄的年份向后延迟至年,全新一代甲壳虫上市,力量感运动感加强后,不知道大众公司会不会借电影之势宣传新车,同意版权的出售,但科迈罗上位已成既定事实,不支持任何假设,我只是经常忍不住脑补一些电影画面:淘气的大黄蜂故意熄火,Sam女友掀开甲壳虫老爷车的后盖赞叹那是一台多么优秀的发动机;身份暴露后的隧道里,底盘扫描新款甲壳虫完成华丽变身;黑色赛车条纹贴在新款黄色甲壳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
P.S.个人情感上来讲,恰恰是大黄蜂的叛变,并且一巴掌拍坏了老壳子的做法,让我对科迈罗的好感度反而有小幅度下降,Bumblebee不再要Beetles不能怪你,但你也不能欺负人家啊!“爱上一匹野马,可家里没有草原”的梗也因为新款野马的减脂不再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所以只能期待Challenger了!嗯哼!跑题了……
说回大黄蜂,为什么漫威公司在80年代的漫画动画作品中选择甲壳虫扮演大黄蜂呢?这和大黄蜂的初始人物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动画中汽车人在各自派别中的职位分工是很分明的,大黄蜂一直就很羡慕战斗系,可以变形后俯视他,那种高高在上的目光经常成为他的槽点(无论是本派闲聊还是与敌派交火,他都时不时蹦出一句调侃),例如擎天柱和碎骨,无论是牵引卡车头还是防地雷清障车,大块头是攻击力和破坏力的先决条件。大黄蜂在剧情发展中却不如愿,虽然灵活机动和高频次输出强的武器装备加身,攻击力不俗,但他在战斗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扮演着侦查员和间谍的角色,可以说他是个优秀的情报员,原作中老款甲壳虫的温文尔雅,毫无破坏力的外表,开到哪里停下来都不会让敌人察觉出敌意。记不清楚是在动画片的哪一季了,他曾经混入车流中,与其他几辆甲壳虫并行并停,刺探着敌方阵营的机密对话而完全不担心会被发现,这也从侧面印证着甲壳虫在销量上压倒性的优势;不仅在敌对势力中侦查,随和且乐于与人类沟通,也是他经常能从人类阵营中得到信息支持的重要原因,甲壳虫显然也很符合这个设定,毕竟家庭化用车是其最重要的设计初衷。单就原创系列中这些细腻的人设,甲壳虫是不是更胜科迈罗一筹呢?
前文中提到了销量和设计初衷,这可是甲壳虫非常值得聊一聊的部分。在甲壳虫经久不衰的八十多年历史中,四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阿道夫·希特勒、费迪南德·保时捷、瓦尔特·德’西尔瓦和克劳斯·比绍夫。
年至年间,希特勒委派并督促保时捷博士完成了一个重要项目——设计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即Volkswagen,volks全民,wagen汽车。与汽车历史中第一次引用Volkswagen的福特T型车不同,德国全体国民的家庭用车需要满足带娃带狗、优雅出行的要求,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全民都买得起。说实话,虽然希特勒是个独裁者,并且有着发动世界大战的重大罪行,但单从汽车发展史来看,他对汽车在全民中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惠民倡导也是他得到民心的手段之一,但汽车从奢侈品,到全民拥有的进程,就是希特勒的一手操办的。而设计者保时捷也不愧为大师,在考察了底特律汽车工厂后,不断地完善设计并降低生产成本,用时7年,以Typ12车型为初步模型,最终完成了%保时捷韵味的VW38,并且量产了一小部分,大众公司成立,大众第一款车问世,当时叫大众Type1。由于战争原因一度停产,但这并没有给战后恢复生产的Type1占领市场带来太多困扰。年1万台,年10万台,年万台,年0万台……这发展速度实在是让人吃惊。年全球统一命名甲壳虫,年墨西哥工厂生产甲壳虫返销欧洲,年第万台甲壳虫在墨西哥工厂下线。
年新款甲壳虫推出,彼得·希瑞尔操刀设计,塑造这一款甲壳虫他用了三个半圆形,即前轮拱、弧形车顶和后轮拱,这对女孩子诱惑力极大,全民车向女性半边天倾斜。
年9月,我个人认为甲壳虫经典回归了。德’席尔瓦时任大众总设计师,他推动了这个伟大的计划。这个意大利人对大众品牌价值有着独到的见解,而这个见解恰恰来源于甲壳虫车型,在先后拥有了其他国家生产的不同车型后,他选择了甲壳虫作为自己的座驾,经典、优雅、可靠的产品体验延伸至他对整个大众品牌的印象,担任大众公司要职后,他在贯彻这种品牌价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量畅销车型的设计与上市,包括家族脸设计的倡导都与他有关。比绍夫在他的指引下,操刀重做了全新一代甲壳虫。“我们要让保时捷先生创造的天才设计重获新生”,胆大心细,跟得上时代的个性时尚元素配合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全新甲壳虫出炉,在挑剔的消费者面前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全新甲壳虫车身长度加长,使车顶轮廓得以延伸,风挡玻璃后移,尾部轮廓则延续了第一代甲壳虫的设计。如果将第一代甲壳虫和全新一代甲壳虫放在一起,让灯光只照射车顶,静静观察两车的轮廓,你会发现:它们车顶轮廓的曲线几乎一模一样。这种忠于原作,重现经典的设计让我无法自拔的重新爱上了她。很久之前在某个汽车论坛中看到过一篇文章,用了一句“与驾俱增”的驾驶情感,深深印入我心,我的甲壳虫就能带给我这种享受,无论是回头率还是可靠性,无论是驾驶乐趣还是可用空间,每多开一分钟这辆车,我对她的依赖和欣赏就会增加一分。
说完了甲壳虫,咱们再来说说她的东家。上周,大众集团新CEO迪斯上任,并传出重磅消息,大众即将在年再次更换Logo,目的是将大众品牌塑造得更加全球化、先进化和年轻化。也许这与大众品牌旗下全部车型进行电动化的战略方针有联系,让我们拭目以待。文章的最后,咱们就来看看历代大众车标的变化吧。
从第一人大众车标中不难看出,其与当时德国纳粹政局的紧密联系。在德国大众汽车本部,设有一个德国大众档案馆,通过预约,每天可接待10人左右的散客和团体进行德国大众历史的详细讲解和战时地下工厂的参观。讲解分为德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可供选择。而其中大量的讲解内容与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相关,毕竟那是大众集团的产生时期。该讲解的内容对血腥的史实和大众与纳粹的关系,并不加以避讳掩饰,并充满了审慎的反省,其中就包括大量军工用车和甲壳虫在初步生产过程中对国外奴工的种族隔离与剥削制度介绍。德国人和德国企业的这种勇敢与真诚,谨慎与反省,值得尊敬。
万变不离其宗,历代大众车标只是在颜色和圆圈+VW标志或实体或镂空字体的微调中发生变化,不知第十代大众车标会不会大刀破斧的发生转变。
无论如何,时代在变革,但个人认为大众必将长久的经典下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