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贴
王献之《地黄汤帖》
■庆 旭
行书自东汉中后期,在日常隶书俗写体的简化、草写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书体。敦煌出土的《永和二年(年)简》、西安出土的《永寿二年(年)朱书陶瓶》、亳州出土的《延熹七年(年)砖刻》等是行书的早期雏形。此时的行书与成熟的二王行书相比,还有相当明显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体势上还残留着旧有隶书的书写习惯,如捺角的波挑,用笔不太连贯,点画之间没有强烈的呼应,线条组织也显得松散、不紧凑等。
从汉魏至东晋初年这一阶段是行书的逐渐普及和成熟期,出现了一批有名有姓的行书书家,如汉末魏初的钟繇、胡昭等。楼兰残纸,如《济逞白报残纸》、《正月廿四日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等,真实地反映了西晋行书的基本面貌。从书法本体上看,此时的行书隶意尚存,书风简朴,在书写节奏上,对比要素不多,但与东晋成熟的行书比较,差距已较小。到了东晋,行书形制基本定型。王羲之一变汉魏质朴书风,融古纳今,妍美流便,开创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神韵萧散”的晋人书风。之后,王献之继承父亲书艺,敢于创新,另辟蹊径,与其父将行书推向新的高度。
张怀瓘《书议》中曾这样评论王献之新体行草:“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献之《地黄汤帖》(图1),纸本,纵25.3cm,横24cm,6行,44字,行书,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
图1王献之《地黄汤帖》
《地黄汤帖》又称《新妇帖》,原藏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此帖体势由工整端庄的行楷而入,接着笔法转入外展,擒纵自如,任情而书,一气呵成,为典型的晋代行草模板。纵观全帖,在笔法和结构上并非以变化丰富称道,而是以书写流畅,任情恣肆为特征。此帖中字字连接多以二字连、三字连为主,水到渠成,娴熟自然。临习时,可分组分段进行,熟练掌握单位组合技巧后,再进行整合训练。
《地黄汤帖》中的连接方式有虚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虚连。此帖中的虚连方式有连接竖画和连接横画两种。
连接竖画,如“未佳”(图2)。此二字多以弧线造型为主,连接线稍作提行,看作实连也未尝不可。“未”字收笔左向摆动较大,连接“佳”字左竖之后,转锋向右,作弧线翻转,连接下笔,完成整体的用笔节奏。
图2
连接横画,范例较多。此种方式又可分为三种样式:一是点画收笔连接横画如“悬不”(图3)、“谢生”(图4)、“问也”(图5);二是横画收笔连接横画,如“进退”(图6);三是竖画收笔连接横画,如“论事”(图7)。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悬不”、“谢生”字组中,“悬”、“谢”二字收笔左向翻转后,细如发丝的连接线富于较大的弹性,连接下字后,有微小的停顿,继续用转法,带出横画,接着完成整体的用笔节奏。与“悬不”、“谢生”两组连接线略作摆动所不同的是,“问也”的连接线则义无反顾地坚定直行。“进退”二字的连接方式与“悬不”、“谢生”同理。“论事”为竖画结束后连接横画。因字法因素,“论”字竖画结束后,自然左下行笔,有一种自然的牵引感,连接横画后迅速下按笔锋,完成“事”字首横。
(2)搭连。“去心”(图8)二字从组合上看,虽然多注重单字内部的自足性,亦可视为搭连组合。“去”字收笔作平向处理。“心”字起笔露锋,切笔入纸后随即翻转笔锋,连接下笔,完成一个用笔节奏。
图8
(3)综合连。两组综合连皆为连续的虚连组合而成。“想必及”(图9)线条穿插复杂,行笔过程中要有一个适合表现的节奏点,分段而行,但笔笔连接处不可打结。因三字之间的两条连接线形态较长,所以其走势切不可平行。“未还可”(图10)三字的连接一虚一实。三字连接取字内断、字外连的方式运行。
图9
图10
庆旭临王献之《地黄汤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