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一周一中quot30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glutinosa(Gaetn.)Libosch.exFisch.et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形态特征

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药理作用

1.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3.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4.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5.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再4D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

熟地黄

为生地黄(见清热凉血药)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心、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临床应用:

1.用於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

熟地黄为补血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同用,并随症配伍相应药物。

2.用於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

熟地黄亦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3.用於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熟地黄常与制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补精血、乌须发药同用。

用量、用法:10-15克。大剂量30克。煎服。

叁考资料:《珍珠囊》:"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现代研究:熟地黄含梓醇、地黄素、甘露醇、维生素A类物质、糖类及氨基酸等。

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生地黄

别名:生地、乾地黄。

产地:为玄叁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主产於中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鲜用或乾燥切片生用。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一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文献论述

1.《本草衍义》: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若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2.张元素:热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3.李杲:主地黄,洽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

4.《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主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人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人所补之处。虞抟《医学正传》云:主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俩炒则不妨胃,热地黄姜汁炒则不泥隔,此皆得用地黄之精撇者也。

5、《本草汇言》:热地稍温,其功更溥。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凉而泥隔,凡产后恶食作泻,员见发热、恶露作庙,不可用,误用则泄不止。凡阴虚赅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搪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黄。凡胸隔多痰,气道不利,升降室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丸中亦禁入地黄。设有气证当用而不可无者,则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证当用而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

编辑:武悦

责编:张博箭

投稿邮箱:

qq.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白癜风治疗最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f/1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