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伤寒论》
甘草四两,炙(12g);生姜三两,切(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桂枝三两,去皮(9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去心(lOg);麻仁半升(lOg);大枣三十枚,擘(10枚)。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裹,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本方是《伤寒论》调节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阴血不够,阳气不振而至。阴血不够,血脉无以充溢,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舞血脉,脉气不贯串续,故脉结代;阴血不够,心体失养,或心阳薄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血汗,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生地黄滋阴养心,养血充脉。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共为君药。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气,补性情,以资气血化生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补心,配生地黄滋心阴,养血汗,以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温心阳而通血脉,负气血贯通脉气连续有源,并使诸味厚之品滋而不腻,共为佐药。桂枝与甘草适用,又能辛甘化阳,通心脉而和睦血,以振心阳。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温阳通脉,以助药力,为使药。诸药适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负气血充溢,阴阳妥协,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由于炙甘草、人参亦可补肺气,润肺止咳;阿胶、麦冬又善养肺阴,润肺燥;生地黄、火麻仁擅长滋养肾水,与阿胶、麦冬适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的调节。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应缩小用量或不必,由于温药终究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滋阴养血,益气复脉。
1、阴血不够,阳气薄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弱。
2、虚劳肺痿咳嗽,或吐涎沫,形瘦短气,自汗冷汗,虚烦不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当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诸药适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负气血充溢,阴阳妥协,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加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够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贫血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加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1、用方重心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运用以心动悸,脉结代,虚赢少气,舌光少苔为辨证重心。
2、当代运用罕用本方加减调节功效性心律不齐、期外压缩、冠芥蒂、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效亢进等而蓄志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够,阳气薄弱者。
3、运用细致采纳水酒合煎,文火久煎;阴虚内热者慎用。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运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缩小用量或不必,由于温药终究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而至。补虚能够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能够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能够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因此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兄弟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光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运用炙甘草汤意会老手:江淑安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讨院
炙甘草汤,别名复脉汤,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心阴心阳两虚而至的“脉结代,心动悸”。临床上用于功效性心律不齐,期外压缩,心房抖动,传导阻塞等引发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罕用之。但亦闻及反响本方运用成就不好者,解析起来,在运历时除辨证要正确外,方子的用量、煎吃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关于保证疗效瓜葛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绝对雷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巨细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汤亦然。
目前临床运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子学引见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每每难以收效,或收效呆滞难现。到底用多大剂量适合,笔者以为一定按照《伤寒论》的用量运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目前的剂量应是几多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以为《伤寒论》中汉朝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华夏中医科学院学者以为《伤寒论》中汉朝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正当实行议论解析后,遵循对现藏华夏史乘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订,得出《伤寒论》中汉朝的一两折今为15.克,一升折今为毫升。这些折正当谁是谁非,暂不决论,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成就好和柯雪帆折正当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身处方用量相近的景况,以为暂时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子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正当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柯雪帆折划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麦冬克,火麻仁60克,大枣30枚。两者用量较量亲近。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契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子学引见的用量运用之。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细思之,辨证无误,用药无更,何故失效呢?大惑不解之际,遍览期刊杂志以求启示,然偶在一篇治验启示之下,以为用量太小,难以制伏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引见的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炙甘草汤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出处,一是大概存在剂量换算题目,昔日的换算办法致运用量太小,须置疑;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远,气血薄弱,阴阳两亏,且多调节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
仲景方子的特征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途,随意更易城市影响疗效。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妥协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意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一定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骸肥胖,血压一般。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手脚发凉,面色少华,就寝多梦。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弱。后笔者出差,他医代诊,仍用炙甘草汤,但见其手脚发凉,遂加大了桂枝之用量,并未加用太子参和其余养阴之品,药后患者反响度量烦躁较甚,口干亦增。待笔者差返从头接治后,仍改用前线(减桂枝量,加太子参),胸烦消散,诸证停顿后出院。
弗成无视煎吃法
炙甘草汤的煎吃法,《伤寒论》中记录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正确的煎吃法关于保证疗效亦是特别急迫的。笔者发觉近人运用炙甘草汤多不谨慎煎吃法,恐是影响疗效的出处之一。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煎吃法是:吊水毫升,文火慢煎,至诸药将近煎好时,插手白酒20~40毫升或丹参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钟后取汁毫升,分2~3次温服。酒如插手过早会随蒸汽全体蒸发,达不到所须请求,故这一点一定细致。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动悸,脉结代”病人,查阅前医所用炙甘草汤的辨证及处方均正确无误,便是成就欠安。在煎药室查访时,发觉未照章煎剂,亦未插手白酒。遂示其照章煎剂,每剂药插手丹参酒20毫升,还是前医处方,后成就显然不同。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