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方向著名中药材专家靳光乾观点汇编

著名中药材专家——

靳光乾个人简介

靳光乾,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药学会会员、中国农学会会员。现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经理、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中药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4项;医院制剂研究1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4项;主编和参编著作12部(主编4部、副主编一部,其余为编委),其中三部为高校教材;发表专业论文76篇;在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科技信息报等专业报纸应邀发表中药材科普文章一百余篇。

1.实施GAP首先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选自《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年,6期)

近年来,国家为了推进中药现代化计划,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力度很大。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是原料生产的规范化,也就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都来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我国中药材栽培的科研人才极少,中药材栽培行业又很年轻,需要研究的中药材品种又很多,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当前政策、项目的方向、重点等都有需要调整的地方,特提出供有关部门参考。实施GAP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加强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种植粗放,千家万户盲目种植,品种混乱,质量差异大,各产区加工标准也不一致。大起大落,不科学、不规范、只重产量、不重质量,个别地区多年生药材当年就卖,化肥、农药乱用,质量药效难以保证。有的药材,国内各地种的是同属的不同植物;有的是同种植物的不同栽培类型(或叫不同农家品种),疗效难以保证,监管者无从下手。国家对粮食种子都有种子法和监管体系,对用以治病的中药材种子却没有管理,这是令人很难理解的。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依靠这样的基础如何发展?又怎么能现代化、国际化呢?

现在国家要推广中药现代化,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中药材GAP,要做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生产的物质基础(种子)的优质化和一致化。那就要大力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这两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却被忽视了。

优良品种选育周期长(绝不是3年课题周期可以选育出来的),需要投入,更需要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可以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大约有多种,除人参、黄连、当归、天麻等少数重要的药材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较多,大部分研究较少,有的药材只是农民栽种多年,对于农家品种调查研究、优良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特性、药材质量与栽培因素的关系等都研究较少,有的药材还仅仅是野生变家种,根本谈不上研究。国家应对重点药材和大宗药材、各省应对本地区重点药材列出目录,做出计划,招标研究。汇总结果,进行品种鉴定、登记,制订国家和各省的中药材种子目录、标准,种子管理办法,发布推广。种子优质、统一了,药材质量的优质、统一就有了保证。

研究建立中药材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当前,我国药典、医药院校的教科书对中药材鉴定的标准,与现代科学相比,严重落后。还停留在外观、显微特征、理化指标的定性上。有的只有一种有效成分(与疗效不一定是一对一关系)的含量指标,有的仅是主要成分(还不一定是有效成分)含量指标,有的连成分也没有。要知道,过去中药材大都采自野生,其外观、颜色、气味等变化不大,即使人工种植,也没有化肥、农药、除草剂及其它先进技术,对中药材内外质量影响较小。过去老中医发明的对中药材评价指标相对是准确的,就是现在对野生药材也适用,但对人工种植的就不一定适用了。如野生地黄与人工种植地黄大小差别很大。山东过去大搞药材引种,如防风种植,传统使用种子繁殖,经过试验用根繁殖产量较高、化学成分也有增加,药理作用也好。经鉴定推广种植,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药检所检查发现比药典规定的直径粗、条长,认为是假药。药店也不要,老药工认为不是防风。很显然,评价指标落后了。

选育优良品种,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无法进行。科学地评价中药材质量,建立中药材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检验指标,既是实施GAP的需要,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材及其原料、饮片、中成药也同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到底哪些指标才能真正反映中药的质量呢?既然中药材的疗效认为是已知和未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又不可能对所有成分进行检测,国外对单一中药材提取物定单的指标要求很有参考价值:既有有效成分,也有无效的其他指标,如蛋白质、淀粉、水不溶物、pH值、含水量、灰份含量、指纹图谱等。这些可以作为研究制订生产中药材及其原料药的指标参考。饮片质量指标,除了参考以上各项指标以外,中药是治病的,首先要有疗效指标。应该加入药效学指标;中药材要用指纹图谱(不要用化学图谱);中成药可以按饮片配方煎煮的药汁指纹图谱指标建立控制指标。

要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实施GAP,必须要抓紧解决药材品种科学的评价指标问题,尽快组织人力、物力,立项研究中药材科学的评价、检验指标,急需制订一部符合现代科学的药典。

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包装、储运方法

有了科学的药材质量指标,选育出了优良的药材品种之后,国家和各省就要制订品种目录计划,加紧研究这些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管理技术,如优良品种繁育、育苗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肥水管理、无公害栽培、采收加工、包装储运技术等的研究制订;种植、记录、培训、检验内容及程序;鉴定汇总,制订国家和各省的各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管理标准,推广执行。这些内容应主要体现和包含:种植、管理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探索新形势下科学有效的中药材国家检验、监管体系

年前,中药材生产由各地药材公司按计划需要下达种植计划,其生产科落实指导、供种、回收来管理药材生产。自药材公司变为企业后,管理职能撤消。中药材生产便无主管部门。

目前要实施GAP,中药材品种多,种植面广,无政府主管部门不行。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药材种植司承担中药材生产的政策、信息、质量监督等指导、服务、管理职能。如,协调有关部门制订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计划;中药材优良品种鉴定、登记、推广计划;中药材科学评价体系研制计划;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计划及推广、管理计划;中药材生产管理认证、质量检验程序计划等。也就是说,在制订了中药材科学的评价体系、选育优良品种、规范化种植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订GAP及其推广、管理(认证、检验)计划。但是目前,在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谈GAP认证管理,那是很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中药材种植的发展趋势:科学性、一致性、可追溯性。发展模式:公司化、合同化、基地化(相对集中)、规模化、规范化,类似外向型蔬菜生产加工公司。过去:技术服务组织+种植户,中介机构+农户,药材市场带动千家万户种植(其实是药材市场中的个体商户+农户或是周边农户自己种植直接去卖)都有不稳定性,都将被代替。前二者因资金脱节、政府机构人员变动等因素无法保证。三者技术上也无法满足现在的GAP要求。

国家管理方式可能是:生产加工条件认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检验)两方面。

显而易见,中药现代化是发展方向,实施中药材GAP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中药材科学的评价指标的建立和选育优良品种是规范化种植的前提,科学有效的国家监管、检验是实施GAP的重要保证,缺一不可。

2.关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几点思考(节选自《中国中药杂志》,6年,2期)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中药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的疗效和发展。加强中药材质量又是提高中药饮片、成药质量,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生产管理粗放,农民千家万户盲目种植,各产区加工标准不统一。点多面广、品种混乱、产量不稳定、面积分散、不成规模、质量差异大、种植效益起伏很大,造成土地、人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种植不科学、不规范,只重产量不重质量,多年生药材当年就卖,化肥农药滥用,重金属和微生物没有限制,因此质量和药效都难以保证。中医院和中药厂的中药和原料在质量上、价格上、时间上都不稳定。多年来,国家对中药材种植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以及技术、资金的投入。尽管也有国家药典、各地药材炮制规范,但只是对少量部分干药材后来抽样监督,而不是对源头实施规范化种植管理。再加上目前的药材质量标准相对落后,中药材市场与质量始终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生产质量低劣的中药材,事实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论从振兴中医药还是中医药的规范发展来看,基地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中药材生产、种植实施规范化种植管理(GAP)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目前,中国中药材生产、种植、加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情况,GAP还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任重道远。

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中药材GAP实施条例已发布,要求全国中药厂家都要搞原料基地认证、上市交易中药材都要限期进行GAP认证。该条例和管理办法受到国内部分中药材种植专家的强烈质疑和批评;全国大部分中药厂家予以反对和抵制;个别厂家利用传统产区农民本来种植的药材,签个假合同,挂个牌子,就宣布是GAP药材了,实际上并无任何改善;有的药厂还是从市场收购药材;部分省区中药材传统种植区的药农更是毁药种粮。全国17个药材交易市场更是随之一片萧条。目前,此种事件已受到国内外新闻媒体、政府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8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