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
熟地黄:玄参科、地黄属植物。生于海拔5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根茎药用。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熟地黄是生地黄用黄酒拌闷,晒蒸的复制品,所以功效有别,生的多用于清热滋阴,熟的多用于养血补肾。
熟地黄图片地黄植物图片
熟地黄图片
生地黄图片
熟地黄简介药材名:熟地黄
拼音:ShúDìHuánɡ
别名:熟地、地黄
来源: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化学成分:熟地黄含较少量的环烯醚匝类成分,已发离得到:益母草甙,桃叶珊瑚甙,梓醇,地黄甙A、B、C、D,美利妥双甙,地黄素A、D,地黄氯化臭蚁醛甙等。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肝、肾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禁忌: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熟地黄的功效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熟地黄是生地黄用黄酒拌闷,晒蒸的复制品,所以功效有别,生的多用于清热滋阴,熟的多用于养血补肾。
熟地黄的用法内服:9~15g。--《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0.4~1两;入丸、散,熬膏或浸洒。--《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中华本草》
熟地黄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患
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供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饯(或白檀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2、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伙食,]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
熟干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分。为细未后,炼密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汤下。(《鸡峰普济方》万病丸)
3、治暗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十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侵,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宣明论方》地黄饮子)
4、洽骨蒸体热夯倦
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5、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抬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6、治小便数而多
尤骨一两,桑螵蛸一两,熟干地黄两,恬萎根一两,黄连一两(去须)。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7、治小儿肾怯失音,额开不台,神不足,口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熟地黄八钱,山英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未,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