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糖功能各异,各有所长

Oligosaccharides

低聚糖又名寡糖(oligosaccharide)或少糖类,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糖源,低聚糖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它是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的新产品,近年来国际上颇为流行。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均有规模化生产,我国低聚糖的开发和应用起于90年代中期,发展迅猛。

Oligosaccharides

Oligosaccharides

存在形式低聚糖是指含有2-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糖苷键是一个单糖的苷羟基和另一单糖的某一羟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它们常常与蛋白质或脂类共价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

低聚糖通常通过糖苷键将2-4个单糖连接而成小聚体,它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这类寡糖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基本不增加血糖和血脂。

最常见的低聚糖是二糖,亦称双糖,是两个单糖通过糖苷键结合而成的,连接它们的共价键类型主要两大类:N-糖甘键型和O-糖苷键型。

1、N-糖苷键型:寡糖链与多肽上的Asn的氨基相连。这类寡糖链有三种主要类型:高甘露糖型、杂合型和复杂型。

2、O-糖苷键型,寡糖链与多肽链上的Ser或Thr的羟基相连,或与膜脂的羟基相连。在大蒜、洋葱、牛蒡、芦笋、豆类、蜂蜜等食物中都有低聚糖的存在。

低聚糖可以从天然食物萃取出来,也可以利用生化科技及酶反应,利用淀粉及双糖(如蔗糖等)合成。低聚糖并不能被人体的胃酸破坏,也无法被消化酶分解。但它可以被肠中的细菌发酵利用,转换成短链脂肪酸以及乳酸。

随着结肠内发酵方式与吸收状态的不同,这些无法直接吸收,却能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每克约可产生0-2.5卡路里的热量。但是寡糖的生理活性,更受到重视。

低聚糖的系统命名法,,因非还原性糖和还原性糖不同。非还原糖按照糖苷命名,例如蔗糖为非还原性二糖,可命名为葡萄糖苷或果糖苷,糖苷键由两个半缩醛羟基间形成,位置明确,无须用数字标明。

oligosaccharides

oligosaccharides

低聚糖中单糖的种类、数量及聚合方式决定了低聚糖性质,根据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低聚糖分为普通低聚糖和功能低聚糖。

功能低聚糖是指具有特定功能表现的低聚糖类,其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无法被消化酶分解,甜度低、热量低,基本不增加血糖和血脂,能够定向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等。通俗地说,功能低聚糖就是从消化系统中逃逸的糖类,其直接进入大肠,等待被排出。

糖苷键是决定低聚糖是否具有功能性的关键,比如常见的α-1,6糖苷键、β-1,2糖苷键、β-1,4糖苷键等都属于功能键。由于不同低聚糖的分子结构不同,其对有益菌的增殖效果也有差异。相对而言,聚合度越小,越容易被有益菌利用。

其中,低聚木糖对双歧杆菌属中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增殖明显,以及对乳酸杆菌属唾液乳杆菌增殖明显;低聚果糖对双歧杆菌属短双歧、长双歧、婴儿双歧、青春双歧增殖明显,对乳酸杆菌属嗜酸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增殖明显;

低聚异麦芽糖对双歧杆菌属增殖明显,对梭菌,肠球菌等增殖不明显;水苏糖对增殖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明显,对其他菌体不明显。

功能低聚糖的主要功能是改善肠道,虽然增殖的菌群结构不尽相同,但最终的表现形式却是一致的。功能低聚糖存在着很多共性,比如甜度低、热量低、稳定性高等,因此在应用上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目前有明显应用倾向的只有低聚半乳糖一种。

低聚半乳糖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具有天然属性的功能性低聚糖,在人体母乳中含量较多,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菌群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它建立,所以在很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都有低聚半乳糖。

水苏糖则是由蔗糖的葡萄糖基一侧以α-1,6糖苷键结合两个α-半乳糖构成的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一种四糖,其结构为半乳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被誉为“超强双歧因子”。

水苏糖来源较为丰富,广泛分布于豆科、唇齿科、玄参科等科属植物中,在很多蔬菜,如螺丝菜、宝塔菜、罗汉菜等中含量丰富。一些治疗疾病的中药材中如地黄、泽兰等也含有水苏糖,并且是其功效的重要成分。

目前,我国是水苏糖生产大国,以年为例,我国水苏糖行业产量约为吨,占世界产量的35%左右。

(根据中国食品报、百度词条、食品科技

等相关内容整理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6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