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秋季是最适合养生的季节,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季进补十分合适。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此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顺“季”养生,事半功倍
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起居养生
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加衣,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精神养生
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情绪。
房事养生
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饮食养生
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
运动养生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爬山、打太极拳、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药物养生
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养肺为要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
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适当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滋阴润肺养血,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橄榄等。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
十大要点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黑芝麻粥等。
2、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莲、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锻炼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便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适量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些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养生运动三步走
三步走
快步走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只需在走路时加快速度,尽可能大幅度地摆动和舒展手臂,这是最简单方便的排毒运动,刺激淋巴、降低胆固醇和高血压。
练瑜伽
瑜伽是顶级的排毒运动,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润滑关节,通过把压力施加到身体各个器官和肌肉上,来内外调节身体,展开排毒行动。
跳起来
弹跳可以刺激淋巴系统排毒,松弛紧张的情绪,降低胆固醇,改善循环和呼吸,驱除人体致命的蜂窝组织炎。
起居调摄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所以,大家在起居上应提高警惕,注意养生,可在入睡前穿上宽松棉袜,以免着凉,常挫双手,防止感冒。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