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随清、张飞(河南中医药大学)
导读
daodu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鲜地黄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靑绛烦渴,溫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淸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本技术适用于河南省怀地黄的采收加工过程。
1采收
怀地黄9月下旬地上部生长基本停滞,心叶开始枯死,叶片老化,营养物质全部转移到块根中。10月上旬地上部基本枯死。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怀地黄的最佳采收期在10月底至12月底。采挖时人工挖取怀地黄块根,尽量避免伤及块根。
2加工
2.1烘焙法
砌焙炕:农户大多在室内建灶,用砖挨着墙砌一个长2.2米、宽1.1米、高1.2米的长方形焙炕(焙炕的大小可根据加工量确定)。加热方式对采用煤球加热(少数农户用沼气)。如附图。
装焙分档:将采挖的鲜地黄除去芦头、须根,大小分档后,分别焙炕。将鲜地黄均匀摊放到焙炕上,一般摊放的厚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
初焙:地黄装焙后缓缓加热到温度保持在50℃-60℃为宜。在初焙时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则会发生地黄“焦枯”,使地黄“外熟内生”,温度过低会焙出汁液,引起地黄发酸、发霉影响成品质量。初焙的时间一般需要一天半左右(根据地黄的大小确定)。
翻焙:地黄在烘焙过程中应适时翻焙,在初焙过程中可一天翻焙一次。翻焙后温度应适当提高至70℃-75℃(最高温度不宜超过80℃),以后每天翻焙2-3次。在翻焙时应随时挑拣出身发软的成货。每焙一炕成货一般需要4-5天。
发汗:将地黄下焙后,堆积,用麻包覆盖“发汗”7天左右,待地黄内部汁液渗出体外而“大汗淋漓”时,通风换气,使地黄表里柔软一致时,再进行第二次烘焙。
二焙:将经过堆积“发汗”的地黄装焙,进行第二次烘焙,温度应控制在60℃-70℃,勤翻动,防焦枯,焙至表里柔软一致内无硬心为度。一般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加工后的成品多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不易折断,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中间隐现菊花心纹,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2.2现代热风干燥法
在焦作温县宛西制药怀药基地,地黄采挖后拉到基地,去净茎叶和泥沙,分档后放入循环水清洗机中清洗,冲洗干净后凉去水,放入竹筐中用推车推进循环干燥箱中,加热方式主要是蒸汽热风,设定温度加热到发软内无硬心的状态,即可推出烘房,放进闷放区,碓闷至地黄内部汁液渗出体外而“大汗淋漓”时,再装入推车推进烘房设定温度至地黄表面顶手,内无硬心,即可出烘房,摊凉包装既是成品。加工后的成品多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不易折断,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中间隐现菊花心纹,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三技术要点
3.1怀地黄的最佳采收期在10月底至12月底。
3.2地黄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及发汗程度。
END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