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药材
▼
上期后面的图片是豨莶草和墨旱莲。豨莶草和墨旱莲两者皆属于全草类中药,外表面的颜色都是绿色,比较容易混淆。但是在作用方面就有所不同了。豨莶草属于祛风湿药,墨旱莲属于补阴药。下面和大家看看它们之间的异同。
药材对比药材
豨莶草
墨旱莲
原植物图
饮片图
来源
为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以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江西、浙江等地。
形态特征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脉3出。有的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气微,味微苦。
本品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叶对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mm。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mm,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
别名
肥猪草、粘苍子、黄花仔
旱莲草、墨斗草、墨菜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经。
甘、酸、寒;归肝、肾经。
功效
袪风湿,利关节,解毒。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主治
1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
2风疹,湿疮,疮痈。
1肝肾阴虚证。
2阴虚血热的失血证。
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
1祛筋骨间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生用性寒,宜于风湿热痹;酒制后有补肝肾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或中风半身不遂。可与当归、蕲蛇、威灵仙等药同用。
2治风疹湿疮、疮痈肿毒红肿热痛、发背、疔疮等,常与白藓皮、五指毛桃、蒲公英等药同用。
临床上多用于:
1适用于肝肾阴虚或阴虚内热所致须发早白、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遗精耳鸣等证。多与女贞子、熟地、枸杞子等药同用。
2长于补益肝肾之阴,又能凉血止血,故尤宜于阴虚血热的出血证。多与阿胶、熟地等补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2g。外用,适量。
煎服,6~12g。
鉴别要点
茎:呈方柱形。
茎:呈圆柱形。
豨莶草的故事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无道,导致民不聊生。大批百姓举家南迁,逃到江南的难民,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南方气候潮湿,大部分都出现了四肢关节疼痛等证状。
其中,有母子俩。母亲由于四肢关节疼痛,且又长期吃不饱,已经是奄奄一息。瘦小的儿子悲愤不已。他决定让母亲在离世之前吃上一顿好的,于是就外出讨饭,未果。失望之际,无意中看到有小猪在啃食路边一株长着黄白色小花的野草。试之,不算特别难吃。于是,他便采了很多野草用水煮给母亲吃。
母亲吃完野草后,四肢疼痛的证状竟然渐渐地好转了。于是把消息告诉所有难民:此草既能填肚子又能治病。
由于这种草原本是猪吃的,所以他们都把这种草叫做肥猪草。这肥猪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豨莶草。
豨莶草的食疗豨莶草粥
材料:稀莶草10克,大米克,白糖适量。
步骤:将稀莶草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煮沸即可。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关节曲伸不利,中风后手足麻木不遂等。
墨旱莲的故事相传唐代有个叫刘简的人,平生爱慕仙道。开元(公元七百一十三至七百四十一年)初年,刘简遇到一位自称“虚无子”的采药老人,虚无子把他带到自己的药园参观。虚无子对他说:“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长寿是可望的。”虚无子指着水池边一种长得墨绿匀嫩的草说:“别以为只有高山上的灵芝是仙草,这水边也长仙草,我就是常食这种草药,活到百岁而发不白,耳聪目明的。”
临别时,虚无子送给刘简一包药种,让他回去后种在水池或水田边,苗长到二十厘米以后即可开始服用。嫩时可当菜吃,夏秋可采鲜茎叶煎水喝,每天用本品一百克左右。冬天则用阴干的茎叶,每天三十克煎水饮用。长期坚持,必有所成。
刘简回家后按照虚无子的吩咐,种植、食用,果然也活到一百多岁而发不白、耳不聋,还能看清书上的小字。因这种植物叶墨绿,刘简便给它取名为墨斗草或墨旱莲。
墨旱莲的食疗莲贞鸡肉汤
材料:鸡肉克,旱莲草、女贞子、白芍、麦冬、生地、地骨皮各10克,调味品适量。
步骤:
1将鸡肉洗净、切块,余药布包。
2加水适量同煮至鸡肉熟后,去药包,食盐、味精、葱花、猪脂适量调味服食。
功效:滋阴清热,补肾填精,适用于阴虚阳亢之精液不液化。
下期药材
▼
下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能看出来吗?如果你猜到了,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告诉胡世云主任你的答案哦。一起开动脑筋吧!
欢迎留言识药
答案下期揭晓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三思
排版:阿志
陈文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