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姜黄
姜黄,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地。有破血行气,痛经止痛等功效。
姜黄图片姜黄图片
姜黄图片
姜黄图片
姜黄简介药材名:姜黄
拼音:JiānɡHuánɡ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化学成分:姜黄含挥发油4.5%、6%。挥发油中含姜黄酮58%、姜油烯25%、水芹烯1%、1,8-桉叶素1%、香桧烯0.5%、龙脑0.5%、去氢姜黄酮等。还含姜黄素0.3%、1.1%、4.8%及阿拉伯糖1.1%,果糖12%、葡萄糖28%,脂肪油、淀粉、草酸盐等。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脾、肝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禁忌: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姜黄的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癓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姜黄的作用
1、利胆作用
2、对子宫的作用
3、降压作用
4、抗菌作用
5、镇痛作用
姜黄的用法内服:3~9g。--《中国药典》
外用:适量。--《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调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中华本草》
姜黄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心痛不可忍
姜黄(微炒)、当归(切,焙)各一两,木香、乌药(微炒)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茱萸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黄散)
2、治九种心痛,发作无时,及虫痛不可忍者
姜黄三分,槟榔半两,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半两,石灰(炒令黄色)一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姜黄散)
3、治胃炎,胆道炎,腹胀闷,疼痛,呕吐,黄疸
姜黄一钱五分,黄连六分,肉桂三分,延胡索一钱二分,广郁金一钱五分,绵菌陈一钱五分。水煎服。(《现代实用中药》)
4、治臂背痛,非风非痰
姜黄、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5、治室女月水滞涩,调顺营气
姜黄、丁香、当归(切,焙)、芍药各半两。上四味,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经脉欲来,先服此药,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姜黄散)
6、治经水先期而至,血涩少,其色赤者
当归、熟地、赤芍、川芎、姜黄、黄芩、丹皮、延胡索、香附(制)各等分。水煎服。(《医宗金鉴》姜芩四物汤)
7、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
姜黄一两,当归一两(挫,微炒),熟干地黄一两,艾叶一两(微炒),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大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姜黄散)
8、治产后腹痛
姜黄二分,没药一分。上为末,以水及童子小便各一盏,入药煎至一盏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普济方》姜黄散)
9、治一切跌打
桃仁、兰叶、丹皮、姜黄、苏木、当归、陈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没药。水、酒、童便煎服。(《伤科方书》姜黄汤)
10、治牙痛不可忍
姜黄、细辛、白芷等分。上为细末,并擦二、三次,盐汤漱。(《百一选方》姜黄散)
温馨提示: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
医院科室电话簿急救:
眼科:—
儿科:—
骨科:—
外科:—
皮肤科:—
耳鼻喉:—
即报处:—
碎石科:—
肛肠科:—
口腔科:—
肝病科:—
疼痛科:—
国医堂:—
康复科:—
妇产科:—
心内科:—
神内科:—
呼吸内:—
肝胃科:—
放射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