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有个叫夏立东的朋友,这几天更新了动态。我似乎这才想起,立夏已经很久了。
和打了霜的时节相比,立夏,能赐给土地和众生的,是黄瓜、茄子、辣椒、长豆角、四季豆、西红柿、南瓜、苦瓜、丝瓜、瓢瓜、紫苏、韭菜、豌豆。哦,还有马齿苋、红苋菜、麦李子、谷李子、血红桃、狗屎桃、葡萄、西瓜、香瓜……
这,是时节的味道。这时候,和华容远隔百来里远的湘阴,园子里早已长满三月黄土豆、白皮土黄瓜、樟树港辣椒。
白皮土黄瓜,在我的印象中,它是以乡村“刺头”形象存在的。从藤蔓上摘回仔细观摩,你会发现,它的身形,就好像是农村锤衣服用的木擂锤,分明是个胖瓜娃子呢;屁股上,还时不时挂一朵小黄花,它好像在和菜农霸蛮讲狠:看不惯我是啵,来,用刀背把我横七竖八拍碎,钵钵擂碎,用手篾成一坨两坨,最好要滚刀块块,丢盐、香醋、白糖、麻油,最好再放一“密西密西”的生抽,拍点大蒜子米米,加坛子剁辣椒几捧几捧,脆嫩脆嫩,瓜籽肥厚,好七好七真好七。生吃或者凉拌,我不会告诉你,分明是少七多得味。
然而,这种乡里白皮土黄瓜,就是炒“火尾肠”的好食材。“火尾肠”是么子咧?实际上,就是火腿肠。百度百科显示,这种以畜禽肉为主料,辅以填充剂(淀粉、植物蛋白粉等),加入调味品(食盐、糖、酒、味精等)、香辛料(葱、姜、蒜、豆蔻、砂仁、大料、胡椒等)、品质改良剂(卡拉胶、Vc等)、护色剂、保水剂、防腐剂等物质的东东,采用腌制、斩拌(或乳化)、高温蒸煮等加工工艺制成,其实并不能多吃,或者说,少吃为妙。年纪还小的时候,常常听大人们一口一个“火尾肠”,听起来总觉得镬气十足。“火尾肠”,和夏天的黄瓜“乳水交融”。这对黄金搭档,在我心里架构起了年少的韵味味觉。
你看呐,这道黄瓜炒“火尾肠”,真是好七得“下不得卵地”。要做的好七,不仅仅是要食材好,还需要好手艺。
我和六哥哥、英鬼子姐姐住在江洲的时光,不仅留有难得的童真记忆,也是生命中唯一的走读经历。那时候,住在华容县城的文哥哥,还在侨联学校读初中。暑期来临,城里伢子都会雷急火急,跑到乡里捡棉花、摘莲蓬、七锅巴饭。七饭的时候,他抢我的精肉,我趁他不注意,七他藏在枕头下的绿豆糕。
你来我往,我来你往。我们坐前往华容县城的大巴车,随大人们去玩。车费呢,以前好像是8块钱一个人。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好像涨到了15块一个人。去了华容,那是我姨妈家,我妈妈的亲姐姐家,自然有闷多好七的。
三姨妈的家,和县城的湘运汽车站不远,下车后,几脚路。
那时候,华容街上还坑坑洼洼。从门口的一块樟树坪往里看,“外贸招待所”旁边的两间门面,都是诊所。诊所进门左边摆放着几张白色长椅,一侧则是推拉闭合式玻璃窗,里面摆满了药物和医疗器械。再往里走,右,顺着楼梯往上爬,就一股脑就爬到了阁楼。我们这些乡里别造访时,就铺个凉席睡在楼上。晚上,如果有人打鼾磨牙,阁楼都会震动。再往里走,是一段不是很明朗的长廊,尽头呢,是长方形结构的厨房。我想,那时候,我的姨妈一定春光灿烂,她一个人在液化气灶前叮咚哐当的,大菜小菜码堆伙,那里一定有她的婆婆妈妈,有琐碎,也有付出。
七完早餐后,姨妈会挎着一个小挎包上街买菜。事实上,她自打后来开麻将馆后,挎的包,就换成了一个灰色的扣包。年少的我,不理解,不蛮喜欢她这这个样子,俨然要出门旅行一样,或者说,感觉是自己钱多得不得了的架势。挎着包临出门前,她都会问一句,“新邦、其雨,你们今儿想七么子菜呀!”我和六哥哥呢,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他:“黄瓜炒火尾肠”。1个多小时后,戴着围裙的姨妈,麻利地挥动锅铲,在她的手舞足蹈下,每盘炒出来的菜,都是如此清澈。每瓶坛子菜和辣椒萝卜,都鲜得掉眉毛。
以至于到后来,我在长沙生活的这些年,有一段时间,总琢磨着寻找小时候的味道。我跑到菜市场,不停地更换黄瓜和火腿肠,有时候,只放菜籽油和盐,水也不加,炒出来青翠的样子,看相尚可,味道呢,总是说不出来。有时候,加大蒜和剁辣椒,好像又掩盖了黄瓜本来的味道。有时候,加点生抽或酱油,黄瓜就丝毫不争气,全都一抹黑地睡在锅里,卖相全无。先放黄瓜再放火腿?哼!好像也不对。
我在想,做出这道记忆中的菜,难道有这么难?这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蹩脚厨师,很尴尬咧。
我脑壳痛。坐在厨房想,那些黄瓜,应该就是在华容一桥这头的状元街买的吧,我好像看她总在那里买菜。黄瓜呢,好像也冒么子讲究,有时候是白皮土黄瓜,有时候呢,又是那种大棚种植的瘦长且青的黄瓜。那些“火尾肠”,好像也没冒么子别的牌子,就是双汇吧?
有时候,我好像又想明白了。我们想念的,或许是那个味精恰得少的年代里,一股子鸡精、味精味。
这份“黄瓜炒火尾肠”,从专业厨师的角度来讲,或许并不好七。好七的,大概只是那份记忆中,几个兄弟姊妹争着夹菜,抢着乘饭,热火朝天地七大锅饭的场景。
我想,这个世界,除了记忆,应该没有什么是不褪色的。
转眼间,我们接二连三地迈入结婚生子的年纪,有人垂垂老矣,有人背井离乡,有人在寻找乡愁,有人在反思,有人在迷茫。如此种种,归根到底,就是“自然规律“吧。
可能,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再见”,青春!
“再见”,姨妈!
“再见”,黄瓜炒火尾肠!
三姨妈王艳芝口述菜谱整理:
糖醋排骨
制作材料:新鲜仔排、生姜、桂皮、酱油、大蒜籽。
制作方法:菜市场买回新鲜的嫩仔排数根,洗净备用。锅内多放菜籽油,放排骨炸成焦脆样,捞出炒制至排骨缩筋,依次放入配料,可根据各人口味来调制,入白汤(开水)将排骨煮得稀烂入白糖少许,改小火熬制,收汁时入味精数粒即可出锅。
评价:制作此道菜需要极大耐心,首先,炸排骨的过程较为漫长,火大则易导致排骨变糊,火小则费时。当然,菜品制作出来后,可用酥而不烂来形容,入口时骨头都可咬得烂,营养丰富,蛋白质成份高,适合青少年食用。
茄子煲
制作材料:茄子、精肉、葱、剁辣椒。
制作方法:削皮后的茄子切厚片,大块,泡水,待水出现红色,沥干后再用清水泡一遍,入菜籽油大量,油热后入锅炸得酥软即可,放入精肉、葱、剁辣椒一起炒制,加调料入味,上锅蒸熟。
评价:此道菜养生,健胃,易于消化。
啤酒猪脚
制作材料:盐、生姜、辣椒、酱油、桂皮、味精。
制作方法:菜市场买新鲜猪脚一只,切大块,用水洗净放入锅中,用沸水煮开,撇去浮渣。猪脚不进冷水,等它自然沥干,放盐、生姜、辣椒、酱油、桂皮、味精放入盆中腌制2至3小时,上高压锅熬制,不放汤汁,入一罐啤酒同煨。大火烧开,出气后计时10分钟,再改中火熟透。
评价:制作出来的猪脚糯而不厌,既有新鲜猪脚的味道,又有腊猪脚的味道,有嚼劲,且没有一般的“蒿气”,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牛肉干
制作材料:干黄牛肉克,盐、姜、大蒜籽、孜然粉、辣椒粉、芝麻、油、味精。
制作方法:从冰箱或架子上取牛肉一块,在冷水中泡发,泡至适合改刀为宜。菜籽油下锅到七成熟,将蒜籽爆香,切成薄片的牛肉入锅,再加入生姜、芝麻不断翻炒,几分钟后,牛肉开始卷起,双面发黄,呈现出深红色,入孜然粉、味精,就可出锅。
在制作前,选购材料也很重要,赶早从菜市场买回的新鲜牛肉带血腌制,锁住原始腥味和牛肉的味道。大概3天后,用热水将盐洗干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或风干。
评价:泡水出来的牛肉已经喝水喝得胀饱,炸干之后很有嚼劲,带有焦脆的香味,且易于出行携带。
未完,待续……
熊其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