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林卫辉著,广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美食作家、食评人、纪录片顾问林卫辉最新力作,不仅涵盖了作者在国内食游的足迹,更囊括了他全球行走的饮馔日记,生动呈现作者对食物的好奇、敬畏和“嘴大吃四方”的豪情。全书涵盖百余道佳肴,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作者如美食的使者,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时而就坐于隐匿市井的地道老店,尝鲜于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时而又回归温馨家宴。诗词歌赋、古籍文献信手拈来,在食物考古中寻找人间至味,挖掘美馔佳肴。微观解读食材与烹调方式,看各种山珍海味如何在精心烹调下相互激发碰撞,产生美妙的口感与味道,馋哭各路食客。内文选读:荞头炒漕《风味人间3》第五集《时鲜·秋去春来》,展示了中国3.2万公里海岸线上不同时令的几种海鲜:腊月东海的带鱼,春天胶东半岛的海肠,四月春夏之交珠江口的凤尾鱼春和漕虾,秋冬之交渤海湾北岸旅顺的海蟹,无一不是时令与时鲜的精彩表达。当中的荞头炒漕虾,就是老广的心头好,解说词已经让人口水流了一地: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一些生物会在此时逆流而上。海洋与陆地一样,春季,都是万物躁动的季节……生物的迁移路线奇妙而神秘,渔民的劳作自古就脱不开运气的安排。脊尾白虾,广东人叫它漕虾,膏黄充盈,子粒满怀……漕虾的赏味期只有十多天,美味当然要留给家人,漕虾油炸,读秒出锅,与藠头同炒,皮酥肉嫩,能带壳入口……凤尾鱼春煲仔饭广州人有句谚语,“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这里所说的四月虾,也有叫清明虾的,因为农历清明前后是虾的繁殖季节,抱卵的虾,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是它一生中最为肥美的时候,而漕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老广所说的漕虾,就是脊尾白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至新加坡,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的北戴河、昌黎、乐亭、滦南南堡、丰南涧河,天津的北塘、塘沽,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的沿岸也都有脊尾白虾的踪影。这种虾最大的特点是小而白,因为虾青素含量少,加热后虾壳不会变红,而是通透的淡淡的橙红。产卵前的漕虾,体内的大部分钙分配给了虾子,缺钙的漕虾“骨质疏松”,因此虾壳都是软的,连壳带虾子一起吃,鲜味提高了好几倍。广州的漕虾多见于南沙十八涌、十九涌,它们只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出现,到咸淡水交界处产卵。漕虾一般白天潜伏在泥沙下1-3厘米处,不活动,不摄食,只有夜间才出来。渔民选择半夜在这些地方布下天罗地网,能捞多少算多少。漕虾起水即死,目前广州的漕虾还未实现人工养殖,广州市场上看到的漕虾,都是野生品种。采购漕虾也有技巧。母漕虾比公的要更胜一筹,这是因为母漕虾有丰润饱满的虾子,不仅能尝到爽滑的虾肉,还吃得到香喷喷的虾子。漕虾虾子的颜色有红有褐,有人称从珠江口游到香港的漕虾,虾子是红色的,从香港游到珠江口的漕虾,虾子是褐色的,这纯属戏说。真实情况是,红色的代表这虾刚刚抱卵,此时是最好的时候,入口滑溜。至于褐色,则代表这虾子即将变成虾宝宝,快“散春”了,比较黏口。购买时,选带有鲜红色虾子的为佳。漕虾白灼漕虾荞菜炒漕虾,这对组合历史悠久,且二者都是清明“当造”(即粤语的“时令”)的食材。烹制此道菜的诀窍就一个字——“快”,做法如下:材料:漕虾、荞菜、生姜、红椒丝、盐、料酒。制作方法:1.剪去虾的头和须,将虾洗净沥干水后备用;2.荞菜择洗干净后,切段;生姜、红椒切丝备用;3.热锅后放入漕虾大火翻炒,直至漕虾变成橙色,或者油炸至橙色后捞起;4.热锅下油,生姜爆香,把荞菜、漕虾、红椒丝依次倒入锅中,继续猛火快炒;5.加盐调味,倒入少许料酒,翻炒片刻即可。老广说的荞菜,就是藠头。《本草纲目》载:“薤,一名藠子,或作荞。”李时珍把它说清楚了,我国最早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中,“薤”[xiè]就是藠头,也叫“荞”。在张骞把大蒜带回中国前,它们都叫“蒜”,大蒜到来后,它就只能叫小蒜了,有些地方也写成“茭”,这是以讹传讹。《礼记》记载:“脂用葱,膏用薤。”这里的“脂”,指的是有角的动物,如牛、羊、鹿,“膏”指的是没角的动物,比如猪。古人把“脂”和“膏”弄得很复杂,我们先不理它,但这说明三千年前的西周,人们就开始用荞菜炒猪肉了。炒漕虾荞就是藠,藠就是“薤”,这个东西在古代文人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像乐府诗《薤露歌》载:“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是古人借用小蒜上的露珠感慨人生短暂。《汉书·龚遂传》有记:“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百本薤。”这是说龚遂叫辖区的人种薤。古人可能觉得“薤”好看又好吃,还经常见,所以频频将其写入诗中,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陆游,哪一个笔下没有“薤”?而史上“薤”的第一粉丝,当推白居易,他在众多诗作中,都说到了“薤”:薤叶有朝露,槿枝无宿花。——出自《劝酒寄元九》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出自《村居卧病三首》种薤二十畦,秋来欲堪刈。——出自《村居卧病三首》佐以脯醢味,间之椒薤芳。——出自《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出自《春寒》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出自《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与葱、蒜、韭菜是亲戚的荞菜,都是葱属,所以,荞菜兼具葱、蒜、韭菜的味道。大蒜被引进到我国后,荞菜逐渐沦为配角,更多的是采用它的鳞部,做成酸甜口的泡菜,就是俗称的“藠头”或者“荞头”,老广则是连着茎部一起吃。荞菜原产地就是我国,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在偏冷气候条件下发育较为良好,冬季及夏季30℃以上时休眠。珠三角的春天,正是荞菜的季节,各种荞菜的吃法五花八门,将漕虾换成烧肉,就是“荞菜烧肉”,换成鱼饼,就是“荞菜鱼松”,都是广府菜里的春季应季菜。正如解说词所说,“时令鲜物,总是昙花一现即走,却年复一年又来”。辛勤劳作的人们,追着时令捕捞采集,也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正常人的日子,从来就是一边付出,一边收获,当我们尝到食物的美味时,一天的辛劳,也就有了回报,这就是美食带给我们的意义。作者:林卫辉文:林卫辉图:出版社提供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