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服用病后调理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列举了10各常见的补药:“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苦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䓖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

名家论补剂

《一得集》:“补方之盛行者……风寒暑湿四时之气……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古代油灯,经常要拨灯芯,否则灯芯会结成块。因书法中握笔方式似手执灯签拨灯芯,遂称为“拨镫法”。

《对山医话》谈老年人温补问题:“老人脾气既衰,饮食入胃,输化不清,蒸变为痰,气机阻遏,气有余即是火。故治老人,略同幼稚,当以清通为主,是即经旨六腑传化不藏,以通为用也。徐灵胎曰:千年之木,往往自焚,盖阴尽火炎,物理然也。余谓积秽沟渠,必多拥塞。人能味此,老人之疾,非纯以温补为法矣。”并指出医者的区别:“张子和曰:良工先治实,后治虚;粗工或治实,或治虚;谬工则实实虚虚;惟庸工能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也。”论述自己对“补”的认识:“凡物缺则补,譬冠服未损,而欲补之使坚浓,则反为疵累矣。药能利人,亦能损人。若果察其阴阳,辨其气味,偶举一二,用之通神,岂必以方奇品异为能哉。”

李冠仙《知医必辨》批判了富人遇病胡乱服用人参的现象:“富贵之人,骄奢之性,淫欲不节,自谓体虚,初病即欲服参,庸工无识,意进。”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人参论》先讲述了人参合理使用的好处:“人参用之而当,实能补养元气,拯救危险,然不可谓天下之死人皆能生之也。其为物气盛而力厚,不论风寒暑湿痰火郁结,皆能补塞。故病人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而正亦惫,或邪深而正气怯弱,不能逐之于外,则于除邪药中投之,以为驱邪之助。然又必审其轻重而后用之,自然有扶危定倾之功。”但也应谨慎使用,也批评了乱服用的现象:“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又佐以纯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住,轻者邪气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吾愿天下之人,断不可以人参为起死回生之药,而必服之。”道明必须使用的前提:“医者必审其病,实系纯虚,非参不治,服必万全,然后用之。”、“又必量其家业尚可以支持,不至用参之后,死生无靠。然后节省用之,一以惜物力,一以全人之命,一以保人之家。”服用也要看患者经济情况如何,体现医者仁心。

如何用补药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论有“开手即补者”,列举了三各要点:“先视其色,面无黑滞油气,再问明身热恶寒,若卧于被中,则体不寒,或自汗不思纳,纳亦无味,肢软气弱,舌上微胎不渴,脉浮大而软,小便微赤而长,正属劳倦内伤,合补中益气。若其人身热不恶寒,盗汗,舌绛少胎,喜饮而不消水,面带微红,脉细数无力,此为阴亏发热,合四物四阴煎等汤。或有劳倦兼血虚者,以上之症,间而有之,合八物或补中益气,加生地、归身、麦冬之类。”有“久病未愈者”:“至若久病,或疗治未痊,正气已虚,留邪未尽,理应清疏中佐补,补剂中佐彻邪,辨症稍涉疑似。”

黄凯钧还提到对复诊的看法:“若复诊,必悉其情;如不复诊,必再四探听,服剂已痊,中心始安。”足见医者的责任心。

病后调理法

心禅僧《一得集》:“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稻谷类食物是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提供的是可以消化的淀粉和不能消化的膳食纤维。谷物有着其它食物无法替代的营养和功能。选择更加健康的谷物,如未经过精加工的粗粮:小米、玉米、高粱等,并进行合理搭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营养。

药补不如食补,尤乘《寿世青编》:“用偏气之药物,治五脏偏胜之气血,使得归其正。然中病则已,不可过焉,过则药又反能生病也。……盖饮养阳气,食养阴气,《内经》言之详矣。”并举例“伤寒时疫”调理:“伤寒时疫,身凉脉缓,宜进青菜汤,疏通余邪,如觉腹中宽爽,再进陈仓米清汤,以开胃中谷气,一二日后,可进糜粥盏许,日三四次,或四五六次,慎勿太过。或用陈豆豉,或清爽之物过口,或清水煮白鲞,醋点极妙。再渐进活鲫鱼汤调理百日,方无食复劳复等症。食后复发热,宜断谷即愈,服调脾胃之剂,切勿用骤补、热药,须从缓处治,能收全功。”产后禁忌:“产后切禁寒凉等物,虽在酷暑之日,亦所不宜,世多误用,以致伤生,特为拈出。”其后还分门别类对风门、寒门、暑门、湿门、燥门、火门、调理脾胃门、气门、血门、痰门、阴虚门、阳虚门、诸虚门等病后调理服食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值得借鉴。

徐灵胎曰:“古圣设立方药,专以治病,凡中病而效者,即为秘方,并无别有奇药也。”诚然,补药非奇药,足以给现今有些盲目服用膏方滋补者以警示。

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曾在《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中指出:“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与其病后乱投补剂,不若养生预防为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11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