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88400.html
首先说一说大家熟知的六味地黄丸。这里面有两个误解,第一它不是壮阳的药,甚至不补肾阳,第二它是个儿科药。
此方源于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是为小儿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所设。而钱乙先生制作六味地黄丸的初衷原不过是用于治疗小儿的“五迟”之症,但是他远没想到,六味地黄丸会在以后的日子声名鹊起。。。
顾名思义,六味地黄丸,有六味药,是钱乙针对张仲景的八味丸化裁而成,由于小儿生发力强阳气足,所以去掉了桂枝和附子两味益火的药。
所以,六味丸并不是普遍合适成人补肾的,如果一定要吃,先确定自己是肝肾阴虚体质,而素体阳虚之人忌用。
上文提过,所有这些肾气丸、地黄丸的鼻祖是张仲景写在《金匮要略》里的肾气丸,一共有八味药:干地黄(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史称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注意,这个经典的方子不同于现在的同名成药,后面我会讲到)。
本方为肾阳不足之证而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主水,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若阳虚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舌质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治宜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辅以化气利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碍湿之虞,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简言之,该药阴阳同补,适合肾阴阳两虚而阳虚偏重者。
现在世面的金匮肾气丸成药与上方是有不小区别,是在肾气丸基础上,增加牛膝、车前子组成,共十味药。较原方利水作用增强,用于肾阳不足而导致水湿内停,如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古方济生肾气丸与该方很像,但也不完全一样,其是在桂附地黄丸基础上加牛膝与车钱子而成。
而现在在售成药中最像当初的肾气丸的药是桂附地黄丸。其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朝政府颁布的肾气丸标准,其将原方的干地黄改为熟地黄、桂枝改用肉桂,总体比原方稍稍偏温。不过,也有说法是张仲景时代的桂枝说的就是现代的肉桂,果真如此的话,俩方就更像了。
总结一下:阴虚症状明显的用六味地黄丸,典型症状: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偏阳虚的用桂附地黄丸,典型症状: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或水肿的或者实在找不到桂附地黄丸的用金匮肾气丸。
此外,地黄丸家族还有: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增加麦冬、五味子以润肺生津,长于治疗阴虚所致的咳喘;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加狗杞子、菊花。它和六味地黄丸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养肝明目的功效;明目地黄丸,“六味”加杞、菊、归、芍以及蒺藜、石决明,杞菊地黄丸的加强版,主要用于眼疾治疗,尤其是肝肾阴虚所致的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知柏地黄丸,“六味”加知母、黄柏,增强了泻虚火的作用。属于阴虚火旺症状的,适合用这一药物。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