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中药材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生地黄,关于生地黄的故事,你知道吗?
关于生地黄的故事据说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中下游一带瘟疫流行,无数老百姓因感染瘟疫而失去生命。当地的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这种药根块大而短,形状像山萝卜,颜色微黄,口味发苦。送药人将此药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去采挖,用此药解救了百姓。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黄,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地黄又叫地髓,是说吸收了地气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黄后,地就变苦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黄,必须等到至少八年后才能再种,因此就更显得地黄的珍贵。《神农本草经》把地黄列为上品:“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1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生物碱、铁质、维生素A等。
鲜地黄:12~30克。生地黄:9~15克。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1熟地黄(生地黄经九蒸九晒)
将生地黄用黄酒炖至酒吸尽;或蒸至黑润,晒干,称为“熟地黄”。其药性和生地黄有了明显区别。
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9~15克。
本品性质黏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腕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本文由浩仁堂综合整理
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