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中医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治法,今天同大家聊聊其中的一种——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何谓“上病治下,下病治上”?比如,病在头面部,不治头面反而治肝肾;病在足部,不治足反治脾肺。乍一看来,可能有一些复杂,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就借助医案来深入了解这种治法吧。
谚云“头痛医头,足痛医足。”此言庸医见病治病之法也。要知病情无一定,治法亦各殊。虽上病应治上,下病应治下者,固属甚多。然“病在上者,应治其下,病在下者,应治其上”,亦属不少。譬诸枝叶枯萎,必须培壅其根,而枝叶自荣。屋内漏水,必须修葺屋面,而屋内自干。此即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之意也。否则枝叶枯萎,而洒水于枝叶以润之。屋内积水,而敷灰于地上以燥之。此即孔子所谓“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孟子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亦即俗谚所云“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之类也。对于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之法,大相背谬,岂能愈其非常之病哉。
夫病在上者如头部至咽喉等之症也,病虽在头而治反在肝肾。又病在下者,如两足与大小便等之症也,病虽在下而治反在脾肺。此即《内经》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之法。如能知乎此,则虽有千变万化之病情,总莫能逃遁于心目中矣。不然,病在上者,只知治上,病在下者,只知治下,率而从事,不究病情,其能获愈者几希矣。
然欲知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之法,非博览群书,精研脉理不为功。否则徒凭师世相传,信口雌黄,以欺病家,而误人命,实大背医者活人之本旨矣。
上病治下法双目年久失明奇验茜泾沈玉山之妻,年三十左右,患两目失明已经五载。求治各处眼科,毫末无功。就予诊之,见其两目与寻常无异,不过瞳子无神,而目光全失。其脉沉微,左手及两尺尤甚。
知其肝肾中之水火两亏。即用附桂八味汤,服之十剂,即两目明亮如初。
予用此汤治愈两目失明,并目赤不痛,白翳遮睛,视物两歧等,约有数百人,均效验如神。以此汤而治一切目疾,为予之创见,而人所不知。盖人之两目,《内经》譬诸日月,且云目受血而能视。其目视失明者,犹日之火精不足,月之水精衰微。且肝为藏血之脏,开窍于目者也。目之发光而能视物者,全赖瞳子。瞳子属于肾,肾中所藏者一水一火。其肝亏即血亏,肾亏即水火两亏。精血与水火均亏,不能上荣于目,故为之失明也。又水能鉴物,火能发光。故古贤谓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责其无火。能远视而不能近视者,责其无水。其目光全失者,即水火两亏之证也。补其水火,则目光自然明矣。目光一强,犹日之火精充足,则阴霾之气不祛而自散。故治一切目疾,而脉见沉微,两尺尤甚,或浮散无根者,无不效也。
头顶凸起之危症奇验茜泾南门外朱松泉之妻,年三十左右,忽患头顶心突起如覆碗状。自以为外证,请外科医生治之,用寒凉之退毒药外敷内服,反头面肿胀如斗,眼目紧闭咽喉窒塞,喘急舌瘖。予切其脉,两尺已脱。
即用大剂金匮肾气汤,加磁石、薄荷服之。一剂,肿势即退其大半,咽喉通而气急顿平。又服二剂,而诸恙若失。
此症奇险异常,危在顷刻间矣。按其病在上而用温补下元之药,似乎漠不相关。况此系急症,人皆曰急则治其标,而予则用极王道之温补药以治其本,而服之果奏效如神,人皆不能信之,以为王道无近功也。要知此症,由于元海无根,龙雷已上升至极巅。医不知为龙雷之火,而用寒凉药以泼之,必愈泼愈炽致变端莫测,危象频形。予用此导龙入海之法,为此症独一无二之治法,故能起死回生,谓为王道无近功,其可信乎?!
阴虚头痛误服辛散药,目珠突出寸许,奇验茜泾金旭堂之子,年约二十左右,患头痛症,医用辛散药,即身热如烙,而头痛反甚。医者犹不知为误,再以羌独两活、细辛、蔓荆子等辛散之猛烈药服之,顿时头脑如裂,呼号欲绝,目珠血赤而凸出寸许,眼皮几裂,睛几脱窠,且已不识人而口不言,危险极矣。予见之颇为惊异,切其脉浮散且濡。
知为肝肾亏极之证也。即用大剂地黄饮子,除菖蒲之辛散,加杞子以大补肝肾。一剂而神志清,口能言,目珠亦渐收,三剂而目珠平复如初。
咽喉闭塞危症用温补下元奇验茜泾朱勤堂,年四十左右,患咽喉肿痛。医用凉表,致闭塞不通。虽日开数刀,而肿势反剧,呼吸几绝。予诊其脉沉微,两尺欲绝。
即用附子末频吹患处,立时开通一线。再用大剂附桂八味汤频服,服之两剂,即痛止肿消。
此症由于元海无根,龙雷之火随经而上冲咽门,除导龙入海外,别无治法。如用寒凉发表,反速其死也。予以导龙入海法而治愈同样之喉症,已不少矣。
凡喉症都由感受风寒,脉浮弦者是寒束于表之证,必须用温散,如荆防蚕薄甘橘羌苏等。脉浮虚者,应用桂枝汤加生芪,只用一剂即愈。若寒凉遏抑,致使寒邪内陷者,是所大忌,医者其戒之。
神昏不语之危症奇验刘河徐松亭之媳,年二十余岁,感冒阴暑证,头昏体倦,时医用辛凉药,即神昏不能言。予诊其脉沉微,左手及两尺已脱。
知其为肝肾中水火两亏之候,即用大剂地黄饮子与之。一剂即神清能言,三剂而痊。
现患此等证者极多,或有突然不语者,或由误药致此者。予诊其脉虚者,或用附桂八味汤,或用地黄饮子,无不药到病除。若经时医之手,都致不救,因时医视温补药为不时,无人知用。凡见不语症,唯有用牛黄清心丸、至宝丹,或苏合香丸等,为治不语症之唯一圣药。不知此症,都由于肝肾受损,水火两亏,以其肾经之脉,无力上循喉咙以夹舌本,是以喉不能发声,舌不能转发,而致不能言矣。此症之危险,间不容发。若以牛黄清心丸等用治此症,即倒行逆施,是速其死耳。
下病治上法
关格证用清上法奇验太仓柜书主任汪子先,年四十左右,患关格证。水谷入口即吐,大小便秘结。时医用止呕通利等药,均无效,危境频呈。召予诊之,见其身热如烙,少腹胀硬,其脉两寸浮洪且数。
即知为心肺之火旺盛。用泻白散,掺入清咽太平丸,除川芎,加枯芩、花粉、川连、连翘、灯心。服之一剂而上下均通,身热亦退。
人皆以为奇而问之曰:“水谷拒纳而大小便秘,与心肺有何关系。”曰:心肺俱处于膈间,其邪火郁伏于心肺之间,上冲咽喉,故咽喉捍格不通,而饮食不能下。且心肺与大小肠为表里,心肺之火清,则咽喉通而饮食可下。肺气得以清肃下行,既可通调水道,又可通利大肠矣。治法似奇而理甚显明。”奈如李士材之贤,尚谓胸膈不通与小便秘为最急,急则治其标。兹二症并见,可谓急之又急矣。何以时医用治标药无效,予以探源求本之法,丝毫无治标之药,服之反奏效如神,诸恙悉除。足见治病贵乎求本,急则治标之说,其可恃乎?!
小便不通用升提补上药奇验刘河顾静甫,年五十余岁。因劳伤元气,致疝气下堕。医以橘核丸法,重用枳朴以大破其气,甚至小便不通,饮食不进,气息奄奄,危险极矣。予诊其脉,左弦细,右已绝。
知其元气大亏,脾肺受损。即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升其清阳而补其脾肺,一剂而小便通,欲思饮食,三剂而诸恙霍然。
两足痿废用清上法奇验刘河陈镜明,年二十余岁。始患两足酸软,沪上诸医,或作风湿,或作痹证,愈治愈甚。甚至两足痿废,不能履地,已将半载。召予诊之,见其肌肉消瘦,形神憔悴,右寸关脉洪数且实。
即用凉膈散加花粉生地,服之四剂,两足即觉有力,而半载之痼疾,一旦霍然。
或问曰:“凉膈散为治温热病之剂,兹用以治两足痿废,似乎药不对症,而反奏效神速者,何也?”曰:“古人所制之药剂,虽有主治某某等症之说,然神会而用之,亦无一定。盖此症由于邪火郁伏于上中二焦,肺胃被其熏灼,致肺之治节不行,胃之机关不利而成。此即《内经》所谓肺热叶焦,发为痿厥。又谓治痿独取阳明,以阳明主润宗筋,束筋骨而利机关者也。兹泻其上中二焦之火,使肺胃之气,得以清肃下行,则治节得行,而机关焉有不利者乎。凡病必须治其根源。此病之根源,系火伏于上中二焦,病形虽在下而根源则在上,以凉膈散而治其根源,则病不治自愈矣。
上病治下,下病治上,求其本也,解患者之苦痛。
看“平脉辨证第一书”,细细品味大家之思想。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扫码试读电子书
本书是民国著名医家王雨三(字汝霖)所著,被秦伯未誉为“与耐寒《付氏三书》、肯堂《证治准绳》并垂不朽”!本书推崇“平脉辨证用方证”,提出“脉理为医者至切至要之法。倘医者不明脉理,犹船行海洋间之浓雾中”。作者给出了常用一百多个方证的“脉诊指征”,为脉学著作之所罕见。本书尤重“八纲气血辨证”,认为“盖凡百病症,不外乎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之偏胜。如能辨明其表、里、阴、阳、气、血、虚、实,则虽有千变万化之病情,以温、凉、补、泻之法调其偏胜,则未有不愈者。”作者知无不言,把自己数十年来总结的“万稳万当妙法”撰成书,以期后学者能够“诊察有一定不易之方针,治病有百试百验之功能”。
▼往期精彩回顾▼越来越美的女人都有什么共同点?直播:中医从入门到精通,从学用经方开始!
千古名方肾气丸得这样才能真正补好肾(文末福利日活动)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王雨三治病法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雨三著林晶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