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帮你讲清各种地黄丸的区别一

普通大众对于地黄丸类药物,最熟悉的莫过于六味地黄丸。

该方出自于北宋儿科名医钱乙(字仲阳)——古代有伯仲叔季的说法,在家排行老二的为仲。著名如孔老夫子,名丘,字仲尼。所以孔子在被批判的年代又被称为“孔老二”。我们的医圣姓张名机,字仲景。由此可推测,这三个人都排行老二。比如司马懿,字仲达,有可能也是排行老二。汉高祖刘邦,小名叫刘季,你可以推测出刘邦在家排行老四。

库医生好像又扯远了,收回来,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称之为“地黄圆”,用于治疗:小儿虚怯,发育迟缓,眼无精光,白睛多而解颅,身反折强直,潮热抽搐,肾怯失音,肝疳,白膜遮睛,肾疳,筋疳等许多病证。

在其原书中,其处方组成如下: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乾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右为末,炼蜜圆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圆。

因此,在学习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时,库医生知道下面的这个小口诀:

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既有药物组成,又有比例。

然而,这个方之祖,出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肾气丸”,又叫做“崔氏八味丸”

组成是这样的: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二者的区别是:六味地黄丸所用为熟地黄,而肾气丸所用地黄为干地黄。除此之外,肾气丸去附子桂枝,就成了六味地黄丸。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六味地黄丸就是脱胎自钱乙的处方:山萸肉变成了酒萸肉。

下面咱们再说“金匮肾气丸”这样药,我原先的理解——“金匮肾气丸”不就是《金匮》里面的“肾气丸”吗?

不是的。

下面是同仁堂出的“金匮肾气丸”,大家看组成啊:

怎么还有车前子和牛膝呢?

同仁堂也没错,因为这是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重要成分制剂第二十册WS3-B--98

原来,同仁堂所出的“金匮肾气丸”,其实是古书里面的“济生肾气丸”,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上了利水的两样药。成了一个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一个药。

那,《金匮要略》里面的正宗“肾气丸”,现在还有没有呢,有,但是有变化,只能说,现在最接近“肾气丸”的药是:桂附地黄丸,大家看照片:

这个药里面把原方中的桂枝变成了肉桂,把干地黄变成了熟地黄。差别就在这里,功能主治上面就写了: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

其实,在原书中,肾气丸作用有五:

《金匮要略〉中用肾气丸者有五,一是中风后少腹不仁。一是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治痰饮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者。四是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五是饮一溲一之消渴病者。同为一种肾气丸,主治以上五种不同病证,即异病同治。——《赵锡武医疗经验》

然后呢,后世还有好多种地黄丸,在此不多说了,一一列举于下:

明目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此外,还有麦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等很多。

结尾用汤头歌诀来作结尾: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札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可见,形形色色的地黄丸,可不是光觉得自己“肾虚”都能吃的,用药之前,请咨询中医师,避免胡乱吃药。

90后中医的闲言碎语

不要错过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y/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