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故事生地有妙用

有个读书人,喜好深思,但长期用脑过度,经常神不守舍。

有一次受了点精神刺激,他居然烦躁不眠,兴奋异常,脑子像火车一样停不下来,无法控制自己,常常喃喃自语,甚至说话声音忽高忽低。医院,初步诊断为精神病,医生马上给他服用氯丙嗪等控制精神之药。

然而一旦停服药物,读书人又烦躁难安,诸症蜂起。但是给他吃药,他却说:“我没病,为什么要吃药?你们都有病才要吃药。”

他甚至把药片丢在地上,拼命用脚去踩去跺,而且经常眼神呆滞,不思饮食。家里人看了没有不担忧的,这样下去他连工作都没法再做了。

于是家人带他一起来找老先生看病,还故意骗他说,找中医调调胃口,这样吃饭香些,如此读书人才肯一起来。

脉弦细而数,舌红少苔,大便又干结,这是什么证呢?

爷爷

小指月

阴虚阳亢,肝郁气滞。

阴虚则脉细,阳亢则脉数,弦主肝胆病,肝郁气滞,那该怎么办呢?

爷爷

小指月

应该滋阴潜阳。

为什么呢?

爷爷

小指月

《黄帝内经》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急),并乃狂。又曰,阳盛不能入阴,阴虚故目不瞑。

那就用防己地黄汤,重用地黄,清热养阴,寒降阳亢。

爷爷

读书人吃了几剂药后,很快能够安睡。睡眠一好,精神就不浮躁了,大便也通畅了,很快胃口就开了。

然后老先生再调几次方子,并叫他少钻到书堆里去,别过用心脑,最好把书本抛掉,这样身体才能慢慢恢复过来。

家里人都非常不解,人们都认为读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很多娃子的父母都想尽办法让孩子读书,可孩子都读不进去,哪有医生还劝病人少读书,甚至把书丢掉呢?

读书也要因人而异,凡事都有个度。饭吃多了会伤脾胃,水喝多了会伤肾,如果过度读书了,就会暗耗心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专门控制周身的元神所在。

爷爷

小指月

我明白了,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为什么会像地震那样波动呢?因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暗耗阴血,心失所养。失去阴血的滋养,人的精神就会容易失控。

所以当身体差时,要锻炼身体,而不是再拼命地读书消耗。没有身体作为强大的后盾,革命都没有本钱,何况是读书呢?

爷爷

这家人听后都点点头。

老先生说:“像这种思虑过度、劳伤阴血之人,很容易神志失控,需要把他们当成虚劳看待。虚劳有虚劳的保养之法。”

然后小指月便找出明朝名医汪绮石所著的《理虚元鉴》中的这段话:

“如初发病尚轻浅,亦有不药而但以静养安乐而自愈。稍重者,治需百日或一年,煎百剂……便可断除病根。至于再发便须三年为期。此三年间,起于色者节欲,起于气者慎怒,起于文艺者抛书,起于劳倦者安逸,起于忧思者遣怀,起于悲观者达观,如是方得除根。至于三发,则不可救矣。”

原来爷爷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言出有据。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金匮要略》曰,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

防己地黄汤治癫狂、语无伦次、烦躁不眠,属于阴虚阳亢,但地黄的用量必须要大。取它量大能滋阴清热,引亢阳能下收之意。这样阳潜于下,精神就不会那么容易狂躁。

《本经逢原》曰,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

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故事中的读书人,因为长期过度劳心,暗耗心血,导致阴虚阳亢,精神失常。其中他发病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是过度劳心。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有云:“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过用”,是指超过常度,指五脏六腑过劳而致病。

生病起于过用,是中医学关于人类发病的一种认识。但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来看,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都属于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同时,现代生活中,过度治疗、盲目使用保健品等,也属于“过用”的范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凡事有度、劳逸结合的原则,对我们摄生保健有很大的意义。

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

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报》

排版:宣传部

BUCM二临

?(^?^*)

长按识别左侧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y/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