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报道
头穴透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观察-----文章摘自《针灸临床杂志》
陈国旗1,王馨怡2,朱海燕1△,于利明3
(1.医院,陕西安康;2.医院,陕西西安;3.医院,内蒙古包头)
摘要: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为主联合中药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针刺和中药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5天。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中医症状量表积分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改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和中医症状量表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头穴透刺联合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可靠。
关键词:头穴;透刺;地黄饮子;中风;吞咽困难
中风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约有15%~6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困难,患者出现摄食困难,说话不清,严重者引起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影响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1-2]。目前西医对该并发症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尚无特效方法,针灸对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中风后吞咽困难属于祖国医学“噎膈”“舌謇”“喑痱”范围,多为脏腑虚损,虚阳浮越于上,痰浊瘀血阻塞咽喉,多用地黄饮子加减化裁治疗。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地黄饮子治疗本病,临床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年3月—年3月我院住院部确诊为中风吞咽困难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2岁,平均(51.6±7.24)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5.7个月,平均(3.4±1.52)月。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1岁,平均(52.4±5.84)岁;病程最短19天,最长5.3个月,平均(3.2±1.87)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临床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75岁之间,男、女均可;③患者知情同意,且能坚持治疗。
1.4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者;②完全没有吞咽功能者;③中风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2治疗方法2.1对照组吞咽训练[4]包括舌肌运动、咽部冰刺激、呼吸训练和进食训练等。每次30~45min,每天1次,共15天。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配合中药地黄饮子内服治疗。取穴:双侧顶颞前斜线、颈夹脊穴、金津、玉液、廉泉、天突;操作:消毒后使用φ0.30×40mm一次性针灸针,与头皮呈15°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以20°角的针刺方向沿皮快速刺入30mm,在双侧顶颞前斜线上接力式各刺入3针,快速捻转转/min,捻转1min,留针30min,颈夹脊穴沿后正中线旁开0.4寸处C3~C7上针尖向颈神经根方向斜刺5~10mm,金津、玉液、廉泉、天突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共15次。
中药汤剂用地黄饮子治疗:熟地10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各15g,附子10g,五味子、官桂、麦冬、菖蒲、远志各15g,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mL,共15天。
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量表[5]:患者坐立位,5s内将30ml温水顺利1次咽下为0分;5~10s内分2次以上且无呛咳咽下为2分;5~10s能1次咽下伴随呛咳为4分;5~10s分2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为6分;10s内无法全部咽下,反复呛咳为8分。
中风后吞咽困难中医评价量表[6]:包括声嘶舌謇、口角流涎、食物残留、进食饮水呛咳等,每项评分为0~4分,量表积分范围在0~68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3.2疗效评价痊愈:吞咽、进食恢复正常,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显效:吞咽困难改善显著,可正常饮食饮水,但偶有呛咳,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有效:吞咽困难略有改善,饮水呛咳,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Ⅲ级;无效:治疗后吞咽困难改善不明显,或症状进一步加重,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Ⅳ级。
3.3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量资料比较进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3.4.1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表明配合针刺和中药内服在改善吞咽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吞咽康复训练。
表1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评价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中医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量表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表明针刺结合中药对改善吞咽困难患者中医症状最有优势。
表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3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经计数资料χ2检验,χ2=8.65,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3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4讨论吞咽困难是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后代医家归纳总结提出“风、火、痰、瘀、虚”的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脏腑虚损、肾精耗损、髓海失充、气血阴阳不足,继而生风、化火,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形成,阻塞脉道、窍道,咽喉启闭失司,引起吞咽困难。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多以吞咽功能训练、中药、针灸、电磁刺激等为主体。脑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气血皆上汇于头面部,针刺头部腧穴可综合调理全身阴阳气血,头针是结合针灸学理论、现代神经解剖学、生物全息理论发展而来的针法,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头穴标准化国际方案[7],已有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头针与其他措施联合对缺血性卒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8],头针透刺可以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改善大脑中枢传导功能,促进神经细胞元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等[9-10]。头穴透刺双侧顶颞前斜线,可直接针对中风病损害的大脑皮质功能区,唤醒麻痹的大脑皮层,针刺双侧头穴改善两侧大脑白球的血流量,人体经络纵横交错,针刺双侧可通调阴阳气血[11]。颈夹脊穴紧邻督脉,宣通阳气,前邻咽喉,其深部有支舌肌、咽喉肌及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交感神经干等,针刺可直接刺激外周神经,有利于大脑皮质对脑干内诸核团的整合和调控,更好的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12-13]。金津、玉液、廉泉和天突均为局部取穴,也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直接靶向刺激舌肌、咽喉肌,有利于吞咽[14-15]。
地黄饮子最早记载于《圣济总录》:“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多用于治疗肾阴阳虚损、痰浊堵塞咽喉之喑痱证。肾藏精,主骨生髓,肾虚则筋骨失于濡养,痿软无力,不能行走。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虚肾精无以上承咽喉,痰浊上泛阻塞窍道,故而舌强不能言语。故治疗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以奏“治病求本”之效。方中用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滋肾阴、壮肾阳;附子、肉桂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润肺,使肺金得以滋养,肾水得以生化有源,壮水以济火;石菖蒲、远志、茯苓合用,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利咽开喑。姜、枣和中调药,诸药合用,使肾阴阳得以补养,虚阳得以震摄,痰化窍开则“喑痱”自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能降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和中医症状量表积分(均P0.05),但治疗组降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和中医症状量表积分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配合针刺和中药内服在改善吞咽功能和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66.7%(P0.05),提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吞咽训练。
综合以上,头穴透刺为主配合中药口服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稳定,改善吞咽功能明显,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MomosakiR,AboM,WatanabeS,etal.RepetitivePeripheralMagneticStimulationWithIntensiveSwallowingRehabilitationforPoststrokeDysphagia:AnOpen-LabelCaseSeries[J].Neuromodulation,,18(7):-
[2]LimKB,LeeHJ,YooJ,etal.Effectoflow-frequencyrTMSandNMESonsubacuteunilateralhemisphericstrokewithdysphagia[J].AnnRehabilMed,,38(5):-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4):50-59
[4]姚云海,顾旭东,李岩,等.神经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1(1):6-7
[5]万青.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和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1):56
[7]王德深.关于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J].针刺研究,(3):-
[8]王金海,张星华,杜小正,等.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15(10):-
[9]邢伟莺.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7(7):11-11
[10]吴洪阳.头穴透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GFAPmRNA,NSEmRNA表达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2(3):13-15
[11]沈特立,东贵荣.病侧,双侧头穴透刺对脑梗塞TCD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1(1):8-10
[12]董静,刘兢,李晓军,等.六泉穴解惑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医药信息,,33(5):-
[13]李海英,刘云,刘侠,等.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8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34(2):-
[14]闫志刚,路林生,张东旺.天突配膻中穴与廉泉配膻中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对比[J].河北中医药学报,,28(4):31-32
[15]张菡,姜有君,魏清琳,等.体针加点刺金津、玉液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S1):11-13
ClinicalObservationofScalpPoint-to-PointAcupunctureCombinedwithDihuangYinzionDysphagiaafterStrokeCHENGuo-qi1,WANGXin-yi2,ZHUHai-yan1△,YULi-ming3
(1.AnkangCentralHospital,Ankang,China;2.ShaanxiKangfuHospital,Xi’an,China;3.BaotouCentralHospital,Baotou,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scalppoint-to-pointacupuncture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