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劳动田五育大课堂河南省武陟县中小

为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劳动教育的精神,河南省武陟县教体局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全县大力推行劳动教育,将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定位在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确定了“一育引领,诸育融合”的总体思路,让劳动教育成为青少年做人教育的必修课,成为武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五育之基“哎呀,我拔掉了一颗豆角苗。”王子涵说。全班同学一齐朝这边看来,还真是,那颗小苗被她连根拔起。“没事没事,下次注意点就行。”老师拍拍他的肩膀说到。这是武陟县大城小学“耕读园”里的一个小插曲。“教学楼后热闹起来了,它不再是一条去食堂吃饭的通道,随处可见老师带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开垦、松土、种植、施肥……地里的“小生命”逐渐多了起来:蔬菜苗、花草苗、花生种子等,俨然一个种苗市场,琳琅满目……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总是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去种植,害怕自己种植的作物会受到伤害,相信他们一定体验到了成长之不易。”这段话摘自大城学校教师的一则劳动课后记。春季开学以来,武陟县大城学校基于学校的耕读园,不断寻找劳动教育空间。一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利用各种植物的不同生长状态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三是结合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是借助植物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借助劳动中同学之间的各种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六是结合学生自主管理责任田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从劳动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在生活中“耕读结合”,让“耕读文化”在学校传承。“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很多人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现代孩子却很少去体味劳动的真正含义。走进武陟县汤王堤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以“丰”“田”“太阳”为造型的“趣享乐园”劳动实践基地。这个造型寓意“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箴言,每一束“阳光”都与她的土地紧紧相拥,深情守护着这片“丰”“田”。汤王堤的一位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前几天,我们小组播撒芝麻种子,大家都害怕芝麻长不好,就多撒了很多种子,等过几天出苗时,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的,太多了,怎么办呢?我们随即请教了有经验的村民,村民告诉我们,种芝麻要有间隙才能长得高,长得直。我们根据村民的指导,对芝麻进行了疏苗,把长得粗壮的留下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了一段时间再去看时,一些芝麻苗枯死了,又去问有经验的老人才知道,一是因为沙质土壤不易保留水分,二是因为未及时浇水。从这次的实践经验中,我懂得了植物的生长不只是播种、收获,还需要适宜的土质、精心的呵护。”“趣享乐园”的建设注重凸显乡村自然本色,充分挖掘校园乡土资源,打造了开放的育人空间。基地除种植时令蔬菜瓜果之外,还有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怀药,有助于学生了解乡土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怀,强化了育人功能。把土地当做课堂,汤王堤小学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课程。融合各学科,让劳动育人润物无声采菊邙山北,挖薯黄河滩,是驾部小学的必修课。学生们田野撒欢,菊海诵诗,体验劳作,品尝菊花茶的芬芳和红薯的香甜。4月19日下午,武陟县驾部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分批来到劳动实践基地,一起栽种怀菊花。移苗、挖坑、散苗、栽种、培土,同学们在校长的带领下干劲十足,历经2个半小时,两畦整齐的黄白菊花已经栽种完成。“驾部小学作为黄河滩边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刘校长说。每学年孩子们都会定期到基地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在这里,学生们采摘、种植、培育、感悟等,把自然当做课堂,感受土地的魅力。学校深挖劳动教育理论,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如将各学科巧妙融入到劳动教育中,语文学科,老师组织“诵读劳动诗文”“写劳动趣事”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心发现,用笔书写劳作之趣;数学学科,老师组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美术学科,老手开展“最美劳动”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劳动之美。劳动教育的意义,除了体验劳动与品尝丰收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遵循天道,顺应天时”的生态种植理念,希望学生将来不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应试机器,而是懂得分享、乐于为大家提供帮助并在其中获得快乐的人。武陟县教体局以“立足劳动教育,让黄河耕读文化代代传承为己任”,让教育回归生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体局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动手劳动,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与滋养我们数千年的土地亲密接触;让学生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文化成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创造了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黄河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梁小高王丽)来源:教育家杂志社作者/来源:光明网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y/11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