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中医、中药的认知不断提高,特别是非处方类中成药(OTC)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患者对于中成药的一些适应症不是特别清楚,比如地黄类中成药药房里可能有多个品种,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购买和合理使用地黄丸类中成药呢?今天,医院主管中药师张虎为大家介绍一下。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方出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盗汗。
详情↓
六味地黄丸原为治疗小儿因肝肾不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证候而设立,主要治疗慢性病小儿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行迟,语迟、发迟、齿迟。需要强调的是,六味地黄丸的特点是“三补三泻”,并非纯补药,是补泻兼施的处方,更适合肾阴虚的人。判断是不是阴虚,先看舌头,如舌质红、经常口干舌燥;再看脉搏,是否脉细且跳得快;最后,是否常有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失眠、头晕、腰膝酸软的症状。
现代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除了治疗小儿因肝肾不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证候之外,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防治肿瘤;降低血压,改善冠心病;改善肾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原名肾气丸。药物组成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肢体水肿、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咳喘、消渴。
详情↓
说起金匮肾气丸,人们对他的知晓程度远不如六味地黄丸,但是金匮肾气丸在千古医圣张仲景的眼里可谓是治肾的祖方,就连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再此基础上脱胎换骨而成。金匮肾气丸虽为温补肾阳之品,其桂枝、附子用量却大大少于滋阴之药,《医宗金鉴》:“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方出于清代《医宗金鉴》。药物组成方面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和黄柏。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肢体水肿、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咳喘、消渴。
详情↓
丸中加入了有滋阴降火作用的知母和黄柏,增强了滋肾阴,降虚火的作用。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性耳聋,慢性咽炎,慢性口腔性溃疡等患者,如果有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咽干,牙龈肿痛等症状,属于阴虚火旺,适用于这种药物。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出自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的《审视瑶函》。药物组成方面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和菊花。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治疗肝肾阴亏、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详情↓
丸中多了枸杞和菊花,其中加入的枸杞不仅有补肾作用,还能滋养肝脏,再配以养肝明目的菊花,对老年人常见的视力模糊、眼睛干涩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杞菊地黄丸是直接针对眼部的病变,靠调理视觉的生理基础----肝脏而起作用。在六味地黄丸滋养人体的先天之本----肾脏的基础上,枸杞和菊花补养肝脏,对慢性肝病患者的康复十分有利。
中医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中药更需专业的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疗仪器的相关检查辩证施治,合理对证用药。地黄丸类中成药虽然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明显作用,但是不能将其当作保健品或者能医治百病的神药,在没有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或者滥用是极为不妥的。例如,患者体征为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则不能用六味地黄丸进行单纯的滋阴补肾治疗,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会更快减轻病情;又如六味地黄丸是好药,能够补肾,但不是万能药,它补肾仅局限于补肾阴,没有补肾阳的作用,如果阳虚病人吃了六味地黄丸,不仅阳虚得不到缓解,反而会加重,比如阳虚典型的拉肚子,服用六味地黄丸,拉肚子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阳虚手脚冰凉吃错药后会更加手脚冰凉。
凡此种种,广大患者应该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建立起中成药合理应用的意识,增强用药安全观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