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生地黄

·每周一药-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介绍地黄这味中药时,讲述了《崔元亮海上方》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古代有这么个凄惨的主人公,不幸得了一种奇怪的心痛病,治了两年多一直没有效果,非常痛苦,最后病死,这人非常希望家人帮他找到病痛的原因,于是在自己临终之际告诉家人,等他病死后就剖开他的肚子看看。家人遵照他的遗言,剖开他的肚子果然找到了真相,原来在他的肚子里发现有条活虫。他的家人把这条活虫放在竹筒里面,每天用食物来喂养它。后来家人做馎饦(一种面食)时,面粉里无意加入了生地汁,活虫吃了这种馎饦,不久就腐烂而死,因此得以流传下来。

生地的模样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地黄饮片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

生地的功用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又其性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止渴,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血热吐衄,常与大黄同用,如大黄散(《伤寒总病论》);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丹(《石室秘录》);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可配益母草用,如地黄酒(《圣惠方》)。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本品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黄膏(《古今医统》);若配青蒿、鳖甲、知母等用,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用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可配山药、黄芪、山茱萸用;若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经典古籍:

1.“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神农本草经》

2.“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珍珠囊》

3.“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本经逢原》

鉴别应用

Pic.1鲜地黄

Pic.2干地黄

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干地黄两种,其气味同为甘苦而寒,功用同是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故凡温热病邪入于营血,或热伤阴液以及血热妄行、月经因热而不调者,均可应用,但也有区别。

干地黄甘重于苦,故偏于滋阴养血,临证多用于阴虚阳亢、血虚化燥、心烦内热以及月经不调等证;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故偏于清热凉血,临床多用于邪热深入营血的舌绛口渴及吐衄发斑等血热炽盛之证。所以热病在大热时期用鲜地黄好,若至后期,阴液已伤,宜用干地黄。

中药的临床运用需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方可取得疗效。因涉及中医用药的专业性,患者需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参考文献

[1]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薛丽君,中药材百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戴义龙.野外常见中草药图鉴[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p/8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