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特别重要的一个方剂,采用干地黄、山药、茯苓等八味中药配伍而成(详参《生活大道》,张绪通着,曾传辉译,第页)。中国史籍所载,有很多重要人物都患过糖尿病(消渴症),其中一些人可能得此方治愈,汉武帝便是其中之一。汉武帝享年85岁,既没有瞎眼也没有锯腿,到老精力不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帝王之一。

医圣:张仲景

治疗消渴症的方法,经过张仲景的总结提炼已相当成熟,沿用至今,仍有奇效。该配方相当平衡,按五行论,八味之中有七味归经于肾,六味归经于心,各有三味归经肝和脾,一味归经于肺。根据母子法原理,肾和心补益之后,可以间接滋养肝、脾和肺,五脏之中就可全面地得到补益。因配伍精良,所以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根据上千年的临床医疗证实,是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的特效药。它对免疫系统有整个大提高的作用,尤其对男子是速效稳妥、没有任何流弊的还少丹,称为“男性圣药”毫不为过。

但是此方子在历史传承中多有变迁,宋朝医师钱乙为了儿童也能服用,去掉附子、桂枝,将八味变为六味,用法等同八味,而效果却差之千万里。近代中医大多只知道金匮肾气丸就是“六味地黄丸”,不加分别。晚清翰林院侍讲崔国因氏将古方从宫中传出给自己的女儿,其女曾在慈禧身边侍候,为其调治消渴症。崔氏对经方的解注,经其女传给其外曾孙张绪通先生。张绪通先生早年在日本学习西医,后移居美国,改行中医,五十多年来一直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愈了数千名糖尿病和白内障病患。年代以来,日人重业小仓博士亦用这个药方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药王:孙思邈

此方见效快,而根治慢。人要经过三四十年,才积习成病,不能一下子就根除得了。据临床经验,治愈平均要四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必须配合改变生活习惯,才能根治。一般人病状好多了,就停止继续服药,渐渐又退回到原状,却怪药效不良。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此是“富贵”病,也是上天的惩罚。一般人生活好了,就是大吃大喝,大玩大乐,舍得钱上馆子,却舍不得钱吃药。或者耽恋酒色,纵欲过度,亦会使药效大减。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明确指出,消渴病人必须对三件事谨慎对待:饮酒、房事、咸食及面。如果能注意这三件事,虽然不服药也不会有大的妨碍,如果不遵守这三个戒条,那么“纵有金丹亦不可救”,“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史载汉代文豪司马相如年轻时即患消渴症,本来已得良医治疗而愈,后遇风流多情的绝世佳人卓文君,私奔成亲,又得岳父万贯家财,耽恋宴饮枕席之乐,终致旧病复发而殁。因司马名重古今,后世文人多以他的佚事作酒色之戒,黄庭坚有诗曰:“相如病渴应须此,莫与文君蹙远山。”陆游诗曰:“相如病渴年来剧,酿酒倾家畏不供。”古圣先贤的告诫,对今世之人同要有效。

本人在张绪通老师的辅导下与一些爱好养生之道的朋友相勉,深谙此药有病治病、无病补身的道理,除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外,还经常服用它,视为比茶饭还重要。

此方小可去病养命,大可改命变运。根据《黄帝内经》,肾主意,肾的功能强弱对人的意志力、决断力发生重大影响;心的功能统率人的精神,影响人的直觉、感应和良心等能力;脾脏支配人的思维,对思维的缜密性有直接的影响。糖尿病人因为脾弱,喜欢提出行动计划,并列出一大堆此计划的意义,但是永远也无法进入行动阶段,总是一事无成,因为他不能制订出一套周密的行动计划。该方对心脏亦有镇静作用。心脏病人经常急迫紧张,在这种心态下处理事情是一种结果;相反如果心平气和,处理问题又就会另外一番局面。此方平衡脏器,亦可改进性格平衡,对人的精神面貌、判断力、思维力和直觉力无形中都大为提高,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作风和承受能力。

汉武帝

汉武帝一朝,断了匈奴右臂(东方势力范围),从而间接造成欧亚民族大迁移,亡了西罗马帝国等等。其中有趣的故事推究起来,谁曾想到会与这个方子有关!没有这个方子为代表的消渴症治疗法,汉武帝早早死了,后来的历史大事也就不会这样发生了,世界历史也许就该改写了。从这个意义来讲这个方子是改变汉武帝一生命运的药,也是改变世界历史的药。因此也可以旁证病与命通,命与运连。要改变人生命运须从治病养生入手。

嗟乎,论药之道,真可谓“放之而密满六和,敛之而退藏于密”也!

本件作品为老子道学研究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p/6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