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葡萄沟的旖旎风光

昌黎葡萄沟的旖旎风光

葡萄沟一带风光旖旎,景色独异,是古今有名的碣石山风景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实际上,这里在历史上就是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区有名的览胜之地。

  

去葡萄沟必经的天然门户——凤凰山,是昌黎葡萄产区的显要象征,也是碣石山区颇有神韵的名胜奇景之一。

 

位于昌黎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凤凰山,由颠连起伏的几座峰峦组成,其昂首俯视从十里铺一带乡间沃野跃身扑来的葡萄长龙的南峰最高,海拔米;紧连南峰的东北峰、西北峰略低,海拔分别为米、米;而海拔米的北峰较长,并相当平缓,且与方圆达数十里的碣石群山中又一道奇峰险隘相通,连接与那道奇峰险隘的主要山峰——老绝顶颠连的冠座顶、大平顶诸峰。其整个山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远远望去,峭壁迭起的南峰异常显著,酷似凤首高挺,而东北、西北两峰向两侧舒展,极像凤凰的两道振翮翩翩的翅翼;为此,人们给予其一个极美的名称:“凤凰山”。

  

凤凰山的天姿俏丽,自古就被视为“神岳”碣石的名胜奇景,在明、清时多次编修的《昌黎县志》中,先是被列入昌黎的八大名胜,后又被定为古碣石十景之一,分别称之“凤岩腾彩”和“凤翥祥峦”。凤凰山东距昌黎县城北偏西5.3公里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不到5公里,却与仙台顶颠连的锯齿崖、老窑山、衡山、张家槐、大栏石、小栏石等诸多几乎联成一体的前交后错的山峰稍稍隔开,在与又称“影壁山”的小栏石(在昌黎县城西北6.1公里处,海拔米,东南至西北走向,顶部石崖颠连如栏,比同样山形的大栏石低多米)西北的一道坡岭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宽阔的山口;而其北连通的冠座顶、大平顶、老绝顶诸峰,与仙台顶的后坡——石锅岭、甜甜岭等长长山体,经鹰不落、牛心山、老墩台、跑马岭等曲折回旋同老绝顶颠连的诸多峰峦联结成环形,在山口里面空出一个开阔的山间盆地,从而使葡萄沟一带的风光呈现了与碣石山中其他地方的景色迥然不同的特色。

  

“凤岩飞舞拱辽西,振翮翩翩似欲栖”的凤凰山,上上下下皆有古迹可寻,其悬崖高耸的主峰顶部有古代为躲避兵乱匪祸而修筑的“凤凰城”等城堡遗迹,东麓山坡坪台地广场阔,曾为著名的“京东第一大佛殿”——千年古刹云峰寺所在地,东北麓的山谷溪流中在清末民初建有刘家别墅等清丽瓦舍。据考查,名人逸士在这里留下旅迹游踪、诗词歌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凤凰山口里面形成的山间盆地,大体呈马蹄形;之所以如此,是因仙台顶的长长后坡伸展到这里,在盆地中插进了大莲坨(海拔米)、小莲坨(海拔米)等山峰。夹于与凤凰山起伏颠连的大平顶与紧密相接的大、小莲坨等山峰之间的葡萄沟,在盆地中居北,比较靠里,且地势比较平坦,基本上依托的是从凤凰山口穿越而出的大沙河沿岸。正因如此,葡萄沟呈现的是盆地中深藏的沟谷景色,其上通下联,沟深谷长,觅幽览胜、探险寻奇之处几乎不可胜数。与葡萄沟密切相连的名胜奇景,除凤凰山之外,主要还有两个,一个是在昌黎八大名胜之中紧贴“凤岩腾彩”的“井峪松风”,一个是在古碣石十景中紧排首景“碣石观海”之后的“天柱凌云”。葡萄沟,堪称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

  

游人顺着架满葡萄秧藤的“葡萄路”,穿过遗有不少古朴民风的西山场村,再往东行,待行至葡萄沟里边依山傍水开辟的一个小停车场时,往北望去,就可发现一道并不算怎么狭窄的沟谷,溯着一条在那里汇入大沙河的涧水,通往葡萄沟迤北层峦叠嶂的奇峰险岭深处。这道沟谷名曰“井峪”,其地即“井峪松风”古景的入口处。地处大平顶东麓的井峪,崎崎岖岖、曲曲折折地通往碣石群山比较居中的又一道奇峰险隘的主峰——老绝顶。又名“绝顶山”的老绝顶,在昌黎县城北偏西9公里处,海拔.7米,其西连接山顶长而宽,且相当平坦的大平顶和相邻的地处卢龙县境的冠座顶诸峰,东接跑马岭、老墩台、牛心山等高山大岭,矗起的是葡萄沟一带北部的天然屏障。老绝顶的顶峰叠嶂高耸,绝巘峻峭,景色自成一体;在其南偏西部位,有一居高临下的宽阔坪台突起劲挺,为碣石山中又一著名的佛门净地“上水岩寺”休粮寺所在地。休粮寺始建于何朝何代,已经失考,从遗址所存的残碑断碣上可知,在明朝正德十年(公元年)曾经进行重修,其庙宇规模可观,在西北角还曾筑有“存藏祖灵骨塔”一座。休粮寺所依的宽阔坪台,虽无高山流水,却有泉眼涌出,形成一洼长有芦苇的清水,四季不涸,被称作“天池”。坪台东崖下面为龙须沟,沟中峭壁上有一石洞,为僧人面壁修行之地。井峪为通往老绝顶,特别是休粮寺遗址的天然沟谷,连接的是休粮寺雄踞的坪台东西两侧的龙须沟等深壑,大体呈“S”形,南北走向,长有六七华里,沿途两山夹峙,峭崖壁立,当以谷深似井而得名。

  

井峪的景色异常幽雅、壮美,以涧流飞溅,松林密集,游弋其中恍入仙境,被古人称作“井峪松风”。明朝隆庆五年(年)任昌黎知县的山东茌平进士孟秋,曾留有两首七绝讴歌其景,其一云:“石径崎岖幽更深,岩花谷草付青禽。松风千载清氛远,谁共高山一曲琴。”其二云:“四壁山光列翠华,松风满谷落香葩。云中仙子知何处,独立峰头一片霞。”此外,民国二十二年(3年)版《昌黎县志》载有清末民初的昌黎名士张胜亭所作颂“井峪松风”诗:“奔涛吹响绿云边,鹤盖阴中石泻泉。灵液养成君子淡,古音传出大夫贤。药搜芩(qín)粉知何处,赋仿兰台又几篇。此去人间沾溉远,出山应记在山年。”诗句流露出来的皆为井峪中仙境般的感觉。略略令人惋惜的是,井峪如今虽然依旧是“石径崎岖幽更深”、“四壁山光列翠华”,但古时有如“绿云”的松林业已几乎荡然无存,身入其中,很难再领略“松风千载清氛远”的境界,亦难欣赏“松风满谷落香葩”之景了;好就好在,西山场的一些村民近些年沿峡谷中的河道架有不少葡萄秧藤,令其遮盖的河谷有二三里长,形成了葡萄沟中的“葡萄沟”;此外,还有村民在井峪东侧的山梁高处,利用高谷截流,栽植有成片的葡萄秧,形成了新的“绿云”,为葡萄沟增添了令人赏心悦目的“高山葡萄园”之景,堪称放眼峰峦一片翠。

  

据史书记载,井峪中还曾建有“仙化寺”(俗呼“花儿寺”),可惜其遗址已极难找寻了。据实地勘察,进入井峪不远,西侧有一紧靠大平顶的山场,名“张家园子”,其上曾有从后封台村迁来的张姓人家筑屋居住;那里幽雅、清静,极有可能是早已塌毁的仙化寺遗址所在地。

  

由老绝顶回行,不必顺井峪折返,可直接取道大平顶而下。

  

大平顶紧贴西山场村北,在昌黎县城西北偏北8.3公里处,顶部平均海拔有米,南部突起处海拔米,北部突起处海拔米,与休粮寺坪台衔接;山顶大体呈南北走向,山顶长而宽,相当广阔、平坦,其北偏东至老绝顶顶峰,北偏西通向海拔米的冠座顶。

  

大平顶上宽敞、平坦,土质也比较肥沃,每到夏季就长满齐腰深的葳蕤山草,绿油油的连成一片,像是给山顶罩上了一方硕大无比的碧毯,颇有坝上草原的情调与风韵。据民国廿二年(3年)版《昌黎县志》记载,古时就有人想在“形势宽敞”,“有平壤百亩”,且“土性沃饶”的大平顶上安营扎寨,男耕女织;然而,“试种”的“五谷”因“山风摇落”,“且不耐亢旱”,几乎颗粒无收,只好作罢。年,全国农村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西山场村民又想在大平顶垦荒种地,在井峪中间的张家园子上首临近山顶处,修了几间房屋,并请昌黎县农机站帮忙,欲用机械耕种。最终也因山顶风大、缺水,不得不宣告中止。现在,那房基尚在,大平顶上的一块石岩上还刻有“机站”、“一九六五年留念”字样。“文革”期间,昌黎县“五七”干校也打过开发大平顶的主意,亦无果而终。

  

近几年,大平顶上以每到夏季就长满齐腰深的葳蕤山草,形成一个天造地设的“空中草原”声名鹊起。在葡萄收获的季节,大平顶上的“空中草原”杂草丰茂,景色如画;而且,在“空中草原”的西南方向,奇岩怪石林立,颇有北国“石林”之貌。

  

如今,大平顶上的“空中草原”已成游人乐而忘返之地,昌黎县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在其上开辟山顶草原风情度假区,计划设围栏适量放养兔、羊等,供游人打猎、烧烤,并在东北角原墙址建几座蒙古包或规划为帐篷区,增添一些草原风情,开展野营度假游。

  

通往大平顶的山路较多,最近便的在西山场村北。

  

由村中一个路口,向北穿过茂茂密密的葡萄秧架,顺经过人工修整的级级石磴盘旋而上,先登上位于半山腰的俗称“大石炕”的八仙台。八仙台为大平顶南坡中间靠上部位的一丛峭岩,上面平铺如炕,故被乡民称为“大石炕”。“大石炕”上有8方形态不一的岩石林立,相传为八仙一边品尝葡萄美果,一边商议如何从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手中夺回俗称“娘娘顶”的仙台顶之地,故又得称“八仙台”。如今,八仙台已经成为葡萄沟的一个游人麇集的景点。

  

领略八仙台的奇特风光之后,再顺一条近年凿有石阶的山间小道,攀援上行,不一刻就可爬上大平顶南端的巉岩之上,尽情欣赏“空中草原”的秀美风光。山道两侧,岩石密布,一些石岩壁面刻有点景镌字。

  

上大平顶“空中草原”的另外几条路,一是顺井峪崎岖的石径,迤俪上行数里,由张家园子向上攀登;一是西山场村与湾里村之间的一条通往大平顶的沟壑,沟深而长;一是凤凰山北部的山岗,即顺凤凰山与大平顶连通的一道山脊缓缓上行,路途较远。

  

井峪入口处,如今已经成为葡萄沟的中心景区,其西的一堵峭崖壁面,镌有“葡萄沟”3个大字;其地涧水出口处,激流中有一卧石极似抬眼望月的天蟾,其上镌有“禅”字;沟畔路旁的一平卧峭岩壁面,镌有“仙境”两字。进入井峪,行不多远,即可见山道东侧的巉岩上镌有“井峪松风”4个大字;再前行,又可见昭示井峪东侧所依的独立高耸、嵯峨挺拔的险峰——“宵小城”(海拔米,峰顶峭拔如台,相传其上古代曾建有寨城)的镌字:“锦绣厜□(厂字内加義字)”。其后两字音zuīwēi,亦本或作“嵯峨”,在古人的文章中专指山峰顶端特出之巉岩。

  

若想领略“井峪松风”之古景今貌,从曲径通幽的停车场那里举步北行则可;而要探访古碣石第二大胜景妙境“天柱凌云”,就需要顺着葡萄藤架遮蔽的山道继续东行,沿着大沙河陡峭的北岸迤逦而进,径直走向河谷的纵深。这条在金秋时节飘飞着“紫气烟霞”(对岸临河峭崖绝壁镌有此语)的山道,通往的是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后面的长长坡岭之下的一道奇险无比的大峡谷,那里堪称葡萄沟深深藏匿的奇幻景色的最为神美之处。

  

往东再行二三里,在河谷上下依然缀满葡萄藤架的地方,曾有一个西山场的村外村——焦家山。焦家山的先人为清朝后期从山外的张各庄搬进深山的村民。焦家在这里的河岸高处辟地落居,建房筑院,成为葡萄沟最深处,也最僻静的地方的惟一住户。抗日战争后期,比较信奉荷兰神甫传授的天主教的焦家山人,被艰苦奋战在滦东地区的八路军和游击队择为极其秘密的“堡垒户”。从年冬天起,到年夏天,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和中共冀热边区特委的机关报《救国报》的收报台和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电台曾先后设在这里,这里还间或成为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部的临时驻地;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领滦东子弟兵抢先挺进东北的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将军(解放后曾长期担任海军航空兵部队司令员),与由本地参军的一位姑娘结为伉俪,就是这里举行的婚礼,度过的洞房花烛夜。在焦家山附近通往抚宁县境内的黑峪村(在长峪山村之北,曾为抗日战争后医院所在地)的庙峪的一个山崖下,遗有房东与八路军指战员当时挖掘的一个避难洞;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八路军电台的工作人员就在这个极为隐蔽的山洞中,躲避了日伪军的突然围捕。曾在焦家山留宿的著名作家陈大远(当时在《救国报》编辑部工作),多年后在其回忆录《不知名的战友》中写道:“据收报台的同志说,焦家山的老乡很好,这一带沟岔又多,既便于隐蔽,又便于转移……”如今,其地已被辟为葡萄沟最里面的“焦家山八路军电台遗址”景点。

  

此处山道右侧生长有两株枝桠繁茂的木瓜树,树种系一个在卢龙县城天主教堂传道的荷兰籍教士在上一世纪30年代携来;木瓜成熟时,山间醇香扑鼻,独成一景。此外,这里还曾是葡萄沟中最早利用本地的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地方(方法为荷兰神甫传授,主要用于圣诞节作弥撒时饮用)。另据介绍,在此地附近还藏有一个秘密山洞(其上就是通往老绝顶的“九岭十八坡”),与葡萄沟两侧深山中的另几个秘密山洞一起,曾为八路军的粮食、服装等军需、军备物资的隐藏之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医院的学员洒血捐躯在这里的山岗之上。

  

由焦家山八路军电台遗址继续东行,即可进入碣石山主峰仙台顶背后深不可测的大峡谷。峡谷中乱石峥嵘,杂草丛生,树木茂密,人迹罕至,处处充满神秘、怪异的色彩。这一比较僻静、险恶的峡谷,以较长,被当地称为“长峪”;其最里端为一道峭拔的大山梁,翻过去可达长峪山村。据说,大峡谷中有一处侧沟,被高大的峭壁遮盖,阴凉至极,时至立夏以后,山崖间冬季所结冰凌依然不化,被人称作“冰凌峪”。冰凌峪一带,还有一眼深泉,水极旺,又极凉,夏日甘甜可口,被称为“凉水泉”。在大峡谷南面的一道山梁顶端,有一柱峭岩,两石并立,极似一对情侣相偎相抱,依依不舍,如今被人戏称为“情侣石”。

  

立足焦家山八路军电台遗址,向东南方向望去,只见大峡谷南面陡峭的坡岭高处,有一丛巉岩危耸,有如棒槌挺立,以山形颇似棒槌,被称为“棒槌山”。古碣石第二大胜景妙境“天柱凌云”所在地——“小碣石”天桥柱,就藏匿在那棒槌山顶东南的山梁上,而要想从葡萄沟起步去攀登,则须由焦家山八路军电台遗址处越过大沙河,顺对面蜂窝顶下的棒槌沟南行。那里又是一番异常迷人的景色。这一带山势陡峭无比,风光却极绝美。山沟正面相对的是嵯嵯峨峨的一排山峰,以山颠石崖险峻,争相高挺,有如三根插向云天的凌厉翎翅,被称作“三翅山”(海拔.3米)。三翅山与棒槌山相连,均以峰高崖陡称奇,而在其下,却有一极平缓的坡岭,那岭坡上峭岩散落,如林耸立,颇有南国云南的“石林”之貌,得称“小石林”。

  

棒槌沟中的羊肠小道,在山陬的杂木丛草间时隐时现,须用心辨识,否则极易迷失。沿着那崎岖的的小道奋力攀援,则可见三翅山的东偏北方向的那丛巉岩近处,卓然高耸着一柱直插云霄的如塔峭岩,那就是素有“小碣石”之称的天桥柱了。

  

山里人又称天桥柱为“小棒槌山”,由那里可攀上仙台顶的后坡最北部的甜甜岭;立足甜甜岭的东北角,向西偏南方向俯视,可尽情观赏到天桥柱奋力拔起的雄壮之景。

  

游人由石锅岭一带,既可翻越老牛石(海拔米,为与仙台顶比邻的锯齿崖东端向北延伸的山坡,中部向上隆起,远望极似牛背),顺蛇魔岭下的蛇魔峪,或石梯子沟、轱辘圈而下,去葡萄沟之南,与西山场村以大、小莲坨相隔的条子峪村(那一带的景色也很秀美,亦为盛产上好的葡萄之地);又可选择大致呈东西走向的马莲峪,返回葡萄沟。

  

马莲峪长约3公里,为西山场村上仙台顶的一条主要沟谷,沟谷的坡势比较平缓,易上易下。据传说,当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是顺着抚宁县境的马家峪一带进的山,经长峪山村西南坡势较缓的长峪谷策马登上的仙台顶,一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海天景色,由马莲峪这里下的碣石山。马莲峪为葡萄沟中的又一道“葡萄沟”,多年来西山场人在马莲峪中顺着河谷栽植葡萄,从峪口处往里,架起有二三里的葡萄秧藤。其地的景色也很清秀,清流涓涓,奇石怪岩,鳞次栉比。

  

马莲峪沟口之西,即西山场村在大沙河彼岸居住的一些人家,那里有葡萄沟中生长年头最多的“玫瑰香葡萄王”,其根藤粗壮无比,游人切莫错过。

  

葡萄沟景区设立的景区介绍牌和接待处,及进村的第一个小停车场和购物小市场,就在马莲峪的出口处大沙河北岸,游人得隙可过河去观赏“玫瑰香葡萄王”,领略马莲峪中另一番“葡萄沟”景色。

  

西山场村的民宅翻新的较多,但还保留一些老宅,其中最值得一览的是村中“葡萄路”北侧的“赵家老宅”。

  

“赵家老宅”为西山场村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建成的典型的碣石山区民居,为现居其院的退休老教师赵树金的曾祖父始建,距今约有多年的历史。院落分前、中、后三院,建有5间正房和分列东西的6间厢房、4间耳房,另在前院辟有两个羊棚。房屋、院墙等建筑以河卵石和山石为主,檩椽笃实,构造别致。正房为冀东农村常见的穿堂屋,举间较高,冬暖夏凉,居室分别由装饰秀美的木雕隔扇相隔为内外两屋。大门柱墙所嵌方石原雕有梅花鹿衔含灵芝花饰。

  

“赵家老宅”西邻两院,大体为同一时期建筑;上百年间,由这3个并列的宅院分支有二三十户人家,上百口人。

  

葡萄沟的景色,数不胜数,其他类如大莲坨顶遗有禹王观等古迹,大莲坨、蜂窝顶等山峰自然天成的老虎石、龟石岭、“石猴盼母”等景观,以及就在葡萄沟停车场北边的凉帽顶等,难以一一细述。

  

在葡萄沟游览,特别是到深山里面觅幽览胜、探险寻奇,不仅可振衣千仞,气吞山河,在山之绝妙处留下自己惬意的笑声,还可顺便辨识各种野生药材,如灵芝、何首乌、黄精、黄芩、柴胡、苍术、知母、地黄、桔梗、麻黄、防风、皂角、紫苏、苦参、木通、半夏、车前子、金银花、小茴香、苦丁香、白丁香、葛根等;亦可就便采摘多种野菜,如山菜、山韭菜、黄花菜、山香椿、蕨菜、山白菜、马莲菜,野豌豆、山蒜,以及山蘑等。碰巧的话,尚可发现大大小小、色彩不一的水晶石。

葡萄沟中的葡萄品种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分成早、中、晚熟品种,一进入夏季,就开始有葡萄下架,其中早熟品种有小暑开始陆续成熟的红玛瑙、凤凰51、香妃、里扎马特、新华1号、巨星等20余种葡萄,中熟品种有中秋节前后上市的巨峰、玫瑰香、白玛瑙、美人指、青提、无核白鸡心等10多种葡萄,晚熟品种有寒露至霜降、立冬落架的龙眼、红提、皇家秋天、红宝石、黑提等10多种易于保存到严冬季节的葡萄。沟中的土壤、气温,不仅适宜不少品种的葡萄开花结果,还适合许多果类生长,如山杏、沙果、梨、红枣、柿子、核桃、板栗、山楂、黑枣等干鲜水果和托盘儿、欧梨儿、酸枣、榛子等野果,从夏至到霜降、立冬,几乎皆有香甜入口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葡萄沟大停车场附近的“马家坟”一带,曾经是碣石山中最好的蜜梨产地,其皮黄肉白,果汁甘甜如蜜,切开以后放上一天一宿,果肉依然雪白如初,异常神奇。

  

葡萄沟中,几乎处处是景,里里外外溢满天然情趣,云其风光如画,美不胜收,绝非言过其实,徒有虚传。

来源:昌黎文化旅游

赞赏

长按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p/2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