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黄者作者:白居易(唐)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地黄用药历史悠久,最早《神农本草经》便有用药的记载和收录。野生地黄虽然可以随处可见,但人工栽培可追溯到多年前,“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可见当时就有块根膨大的类型。野生地黄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才有了现在几十种的地黄优良品种。
地黄全株
对于地黄重茬问题,确是很严重,凡种过地黄的地块,间隔8-10年才能再种。因此连作障碍严重制约地黄的规模化生产。连作的地黄,也能正常出苗,但是地上叶片生长较弱,地下根部多形成须根,不能正常膨大,形成不了具有商品价值的块根。比如第一年种植产量公斤干货,第二年继续种植可能不到公斤。所以当地种植经营者一般都会去邻近的村庄包地种植,如此往复,形成地黄种植空心链。
洗干净后的鲜地黄
野生地黄和栽培品,植物分类上虽属同种植物地黄,地上部分植物形态相似,但两者的根部差异较大,栽培品块根,膨大如薯,野生种根部纤细线状,膨大不明显,又名线地黄。鲜品口感上,栽培品口感略甜,可以下咽。而野生种鲜品味道苦,难以下咽,作吐。苦味明显重于栽培品。
荒地上生长的野地黄
野生地黄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早春开花,紫红色花序,花形优美,植株挺拔,适应性、抗性强。是一种耐粗放管理的优良宿根地被。可以适应不同园林生境,利用价值较高。但由于地黄是一种乡土常见植物,屈于园林审美性和新颖性,绿化应用较少。
岩壁上生长的的野地黄
《图经本草》记载:“地黄“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文而不光。高者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一。”同样《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其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其描述与当前所用地黄原植物一致。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黄入药有三种:把茎叶洗净直接入药的是鲜地黄,简称“鲜地”;经烘焙或晒干后入药的是生地黄(又叫“干地黄”),简称“生地”;生地黄经拌酒蒸制后入药的是熟地黄,简称“熟地”。鲜地黄,就是新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干地黄,晒干或烘干后的地黄,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称做生地;熟地黄,经过蒸晒后的,补血滋肾,益精填髓,称做熟地。
近似种天目地黄
天目地黄又叫浙地黄、紫花地黄。同属于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半常绿草本。它原产浙江、安徽等地,一般长在海拔~米的地区——山坡草丛、路边溪畔、田野村头、墙脚砖缝,无处不见。
狭叶洋地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