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延龄 李家庚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干地黄(生地黄)
干地黄为玄参种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1.滋阴清热
如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方中地黄取其滋阴清热;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取其滋阴复脉;肾气丸用之为君,旨在滋阴补肾等。《本草经疏》称之为“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本经逢原》谓其“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入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莫不说明其滋阴清热之功。
2.凉血止血
《本草求真》谓,生地“力专清热泻火,凉血消瘀,故凡吐血、咯血、衄血、蓄血,溺血,崩中带下,审其证果因于热成者,无不用此调治”。说明地黄有凉血止血之效用,以治血热出血为宜。仲景变通其用,每与灶心土、艾叶等温经止血之剂合方,如黄土汤治“远血”,胶艾汤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等虚寒性出血,亦屡收其功,足见仲景配方遣药之精妙。
考仲景用地黄有生用、干用之别。《本草纲目》记载:“《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为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据此,仲景所用干地黄即今之生地黄,所用生地黄,即今之鲜地黄。证之临床,二者功用相似,其滋阴之力以干地黄为优,清热凉血之功以生地黄见长。
用量用法:
仲景用地黄见8方。其中生地黄3方,干地黄5方。
1.用量
干地黄最大剂量为10两,最小剂量为3两;生地黄最大剂量为2斤,最小剂量为1斤。今生地黄的常用量为15~30g,鲜品加倍。
2.炮制
鲜地黄随用随取,洗净直接入药。干地黄宜姜汁浸或酒制,《本草纲目》谓:“干地黄,姜汁浸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
3.用法
鲜地黄多“取汁用”,如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等:干地黄多入汤、丸剂用,如黄土汤、肾气丸等。
使用注意:
1.外邪未解者忌之。《本草经百种录》指出:“仲景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用入剂,否则,邪气入里,必有遗害。”
2.脾虚泄泻者慎之。《医学入门》指出“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药理研究:
含β一谷甾醇与甘露醇、地黄素、生物碱、脂肪酸及维生素A类物质[1]。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止血、利尿、抗炎、抗真菌等药理作用[2]。
临床应用:
1.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
干生地90g,切碎,加水~ml,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ml,为1日量,1~2次服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2例,9例治愈,3例显著进步;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例,无明显疗效1例[1]。
2.皮肤病
生地90g,切碎,加水ml,煎取ml,1~2次服完。治疗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多种皮肤病37例。结果:痊愈28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5例,无效1例,其中以湿疹的疗效较明显[1]。
此外,尚可用治传染性肝炎[2]、上消化道出血[3]、高血压病[4]等。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74;
[2]王辉武等,《中药新用》,科技文献出版社,:;
[3]顾文卿等,《中医杂志》,,(12):59;
[4]张听新等,《中医杂志》,,(5):31。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