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现代科学技术为方剂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剂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广泛使用古今方剂。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疾病以及传染病、肿瘤、艾滋病等都有较显著的疗效。
一的方剂:一贯煎
出自《柳州医话》,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二的方剂:二陈汤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1、原书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2、方论选录《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令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三的方剂:三仁汤
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瘟初起法堪遵。
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一:"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二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四的方剂:四君子汤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1、《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五的方剂:五虎追风散
出自《史传恩家传方》。由蝉蜕、南星、天麻、全蝎、僵蚕、朱砂组成。
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者。有袪风痰、止痉搐之功。
祛风痰,止痉抽。本方为治疗破伤风初期的常用方。破伤风,属痉病中的伤痉,多由外伤中风邪所致。方中主用全蝎、僵蚕、蝉蜕三味熄风止痉的虫类药物,再加南星、天麻两味袪风化痰之品,服药后以五心汗出为佳,可使风痰清而痉搐自止,症状缓解而收功。
“五虎”,是谓本方用五种药物配伍,功效强猛如虎;“追风”,是言本病是由中风邪而得,方中以袪风为主,疗效迅速,好象虎逐风邪一般,使痉病得以消除。故名“五虎追风散”。
六的方剂:六味地黄丸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
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七的中药:七宝美鬓丹
出自《医方考》。由何首乌、茯苓、枸杞子、怀牛膝、当归、菟丝子、破故纸组成。
上药石臼捣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盐汤或温酒送下。
补肾,固精,乌发,壮骨,续嗣延年。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软。
本方配制忌用铁器。
八的方剂:八珍汤
出自《正体类要》。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
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瑞竹堂经验方》卷四:“脐腹疼痛,全不思食,脏腑怯弱,泄泻,小腹坚痛,时作寒热。”
吴昆《医方考》卷三:"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九的方剂:九味羌活汤
出自《此事难知》。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川芎组成。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顾松园医镜》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为辩证要点。
十的方剂:十全大补汤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芪、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
说起十全大补汤的来历,要远到宋代。宋朝的皇帝非常重视健康,让各地的老百姓向朝廷献医书或医方,然后命令太医局医官整理出书,于是就有了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成药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部书里收录的很多方子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十全大补汤就是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方子。它在韩国也很有名,我们经常可以在韩剧中看到用十全大补汤调理。
本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十全饮,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是民间治疗气血不足,虚劳咳嗽,疮疡不敛,崩漏不止等病的汤剂中药。是药与料理的结合,不失菜肴的美味,还充满了药的功效。
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忱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体内有实热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中药由于十全大补汤功效更强,十全大补汤直接沿用古代配方,配方药量比八珍汤小30%。十全大补汤与八珍汤效果差不多,只是加了黄芪、肉桂,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考虑现代体质,十全大补汤里的人参也可用党参替换。一般气血双虚而且体内寒气较重的情况才选用十全大补汤,否则容易产生严重上火等副作用,请使用前斟酌。体内有寒的人,容易怕冷,舌头应该较淡。有湿、热及火的朋友,请勿使用。
夏季用此汤剂,可能太过燥热。
精彩推荐
通知:有奖征文活动开启!iPhoneX等你来拿!
警惕“医学殖民主义”淡化中医特色
世界正睁开眼睛看中医
说医道事
中药提取,到底还算不算“中药”?
“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选圆满落幕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来源来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果您觉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觉得您的方药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个厚德济生不吝医术的好中医,那您将会成为悬壶医案栏目的特别约稿人,欢迎中医界各位老师的投稿!
⊙投稿信箱:media
tcmbox.cn(悬壶医案征集临床病案)投稿
⊙本文编辑:蓝实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提示: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参加有奖征文活动,或者在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