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叙述特色题常出现在小说的考查中,但是近几年高考将不同文学体裁打通考查,古诗词的叙述特色多次成为考点。朱旖旎老师从知识建构开始,带领学生梳理看似陌生的已有知识。
作者简介
朱旖旎,萧山中学语文教师。曾获萧山区命题比赛一等奖、年会论文一等奖、教师阅读征文一等奖、智慧课堂微课二等奖。
微课展示
教学设计
环节一梳理旧知,初建思维导图
首先,明确“叙述特色”的上位概念为“表达方式”。
其次,完成任务一结合《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的知识链接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梳理“叙述特色”知识框架。
除《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列出的“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外,同学们在学习必修教材时接触过“叙述顺序”的知识要点,因此以这4个下位概念组成“叙述特色”的已有知识框架。
环节二比较真题,完善思维导图
《采地黄者》的答题要点分别属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腔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基本吻合;《北来人二首》的要点①中的“手法”概念并未包含在已有知识框架中,新增“叙述技巧”下位概念,补充框架;答题要点②属于叙述角度;③既可以成为叙述腔调,也可以认为是叙述与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新增“结合其他”下位概念,补充框架。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答典型例题
运用完善的知识框架,赏析《山亭柳·赠歌者》的叙述特色。
答题要点①属于“叙述角度”,括号中的同类答案属于“叙述人称”;②属于“叙述顺序”;③属于“叙述技巧”;④属于“叙述腔调”,括号中的同类答案属于“结合其他”。例题的参考答案要点与完善后的“叙述特色”知识框架完全吻合。
学生比较参考答案后反思自身是否存在不理解的问题,若有问题则再次重复观看概念或例题的讲解,若没有问题,则完成对应高考真题微检测。
-END-
编辑:萧山中学朱旖旎
审核:郑圆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