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海昏侯墓出土中药地黄炮制品工艺复原研

米蒸法是一种传统的制药和烹饪技艺。近日,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本草考古研究团队在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ScienceBulletin(IF9.)上发表研究论文,将蒸法及米辅料加工法的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首先对地黄炮制工艺的演变进行了本草考证,古籍文献中主要记载了5种地黄制品,分别为鲜地黄、生地黄、蒸制地黄、米蒸地黄、砂仁蒸地黄。其中生地黄最早记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蒸制地黄最早记载于《刘涓子鬼遗方》(年),米蒸地黄最早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年),砂仁蒸地黄最早记载于《本草品汇精要》(年),而出土辅料制地黄样品取自公元前59年的汉海昏侯刘贺墓。

为进一步揭示该出土样品的炮制工艺,研究团队按照古籍文献记载分别制备了鲜地黄、生地黄、蒸制地黄、米蒸地黄及砂仁蒸地黄样品,并利用质谱分析等技术对汉出土辅料蒸制地黄样品以及上述制备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出土地黄炮制品与米蒸样品聚为一类,具有高度相似的化学特征。因此,认为汉海昏侯墓出土地黄炮制品最可能的加工方法为米蒸法,将我国蒸法及米辅料加工法的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排版编辑:柏睿泰–松柏以上图文,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pj/6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