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顺春天,在湍河邂逅

春天,在湍河邂逅

文:程金顺惊蛰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连日的东风吹开了油菜花,也吹低了春天的温度。周日,羞羞答答的大阳,犹抱琵琶半遮面。我呆在家中书看不进,字无心练,百无聊赖中,妻说,走,我们踏青去。我眼前一亮,好主意!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说走就走,目的地定在湍河,顺手拿了一个塑料袋,一把小铲刀,骑着电车,迎着料峭春风,向湍河进发。虽然时令离清明节尚早,但田野间的坟头上已摆上了鲜花。现代人倡导新风尚,年节不允许放爆竹烟花,大家遵守了;现在连上坟也不再烧纸、放鞭炮了,用鲜花寄托哀思,既文明又环保,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穿过村庄,几家农户门前的辛夷正开的火热。这是一种奇特的树,叶子还没长出来一片,花却在初春的风中绽开,粉红色的、雪白色的花朵挂满了光秃秃的树枝。粉红色的如娇羞的二八佳人,穿着红绡衣裙,迎风而立,“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让人顿生几分爱怜;雪白色的冰肌玉骨,超凡脱俗,似花中仙子,飘然降凡尘。辛夷别名木笔花、迎春花、木兰花,花香芳辛,性温入肺,通鼻开窍,为鼻科良药。医家入药,多用花蕾。人们爱其花,喜其美,不愿提前采收,只待凋零时捡拾。虽药性有减,但驻足辛夷花下,观其迎春花开,嗅其辛温花香,芬芳自鼻入肺,虽未食其花,已得药之性也,何失之有?田野里,麦苗碧绿,菜花金黄,杏花飞雪,梨花抛玉,柳树吐绿,桃蕾绽红。骑车行走在路上,吹面的寒风也觉得几分温柔。远远望见一片绿树蓊郁,湍河到了。漫步在湍河的河滩上,望着静如处子的湍河水,思绪飞扬。中国自古有春天踏青的习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在泗水边祓褉“沐浴”,踏青的所见所感,理学家的智慧,让诗句充满哲理,启迪着人们的赏春情思。踏青隐含着圣人的理想。先圣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位政治失意者的心声,他的踏青也选在水边,闲淡放松,怡然自得之态,雅致成人生最高境界。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喜欢踏青:“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殇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述幽情……”,此次踏青成就了千古佳作《兰亭集序》,成为行书至圣之宝。踏青也能成就少男少女游春寻偶的梦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人崔护的游春奇遇,成就了“人面桃花”,也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但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幸运,遇上一段佳缘,就成了游春踏青人的期望:“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不能羞。”怀春的少女,在踏青中看见自己的意中人,大胆地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谁说古人多封建,此词读罢眼界开!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踏青正当时。其实在古代,踏青从正月初八就开始了,二月二、三月三踏青,慢慢地约定俗成。人们踏青,多在郊外,要么在山上,要么在水边,有时在荒原之上。但以水边居多,既可以迎春、祭神、沐浴去除秽气,也可以放松心情,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少男少女们增添择偶的机会,因此,就有了唐代顾之虔的《游春图》,也触发宋代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灵感。我这次到湍河踏青,既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踏青习俗的延续,也是自我放松心情的客观需要。依当日的气温,沐浴袯禊明显不合适。踏青路上既沒有冠者、童子相随,也没有高朋佳友相伴,更不奢想佳缘奇遇。身边有老妻,一路即春光无限。我们在河滩上散步,一河滩春光春色,在脚下清香四溢,在眼中生机盎然。河滩在人们的精心管护下,往年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不见了,水湄之上,吐绿的小草乖巧地匍匐在干枯的白蒿棵子下面,一层浅浅的绿,向远处铺开。小草丛中散生着茵陈、蛤蟆草和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裸露的河滩上,白沙出奇的明净,抓一把,瞬间从指缝流走,犹如时光难以挽留。白沙边有鹅卵石,吸引我的目光在乱石间逡巡,“湍河有玛瑙”,当地老人说。我却没那样幸运,只捡到几块很小的黄蜡石,把玩手中,欣喜不已。漫步湍河岸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几个垂钓者,长长的鱼竿横向河面,柔柔的丝线下有鲜活的诱惑。河对岸来了一个捕鱼人,穿着皮裤,拿着鱼网,在水流湍急处布下鱼网,之后,匆匆离去。他走上长满荻草的河岸,惊起几只野鸭,从荻草丛中飞起,嘎嘎鸣叫着飞向天空,越过我们的头顶,向上游飞去。还未到暮春三月,“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籽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的古训却在脑中叮咛。一辆电车驶进河滩,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双儿女来湍河游玩,小家伙们一到河滩上就疯起来,吓得年轻妈妈大声呵斥道:“不要到水边去玩!”小家伙们只好看着我,问,你在找什么?“找石头呀。”我让他们看了捡在手里的石头,小家伙们也学我的样子在乱石间寻找起来。而年轻的妈妈却沉浸在手机的音乐声中,时不时警觉地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妻子对石头没有兴致,她提议到河边的下游去转转,也许有别的发现。我们离开了河滩,走上河岸,太阳已躲进了云层,河风微微地刮着,湍河上下笼起了一层淡淡的薄雾。几只山羊散落在河滩上,牧羊人站在河边,看着羊群啃食着刚萌生的青草发呆。一路上,绿化带里有幼松披一身苍翠,草丛里有摇曳着黄花的蒲公英,有擎着花蕾的生地黄,还有白色的毛茸茸的茵陈和被垦荒者堆在地头的茅草根,它们不断滞留着我们的脚步,这些都是春天熬制五根汤的要药,进入湍河药材宝库岂能空手而回?幸好河岸上的荒地都是沙土,茅草根只需捡拾,地黄根埋藏较深,掘开沙土,粗大、肥嫩、金黄的肉根出现在眼前,铲刀轻轻的一剜便收获囊中。黄花苗也如法炮制,只是刚挖出来的黄花苗根汁液丰富,乳白色的汁液,粘到手上,衣服上像胶水一样,很难洗掉。茵陈苗到处都是,它与青蒿苗、野菊花幼苗长得很像,不认识茵陈的人,很容易采错。“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砍来当柴烧”。时令已过惊蛰,已进入二月节气,但气温尚低,有些茵陈刚刚发生,若不趁着正月这最后几天时间采挖,一进入二月,再没机会了。于是我不失时机,也顺路采挖了一些。路尽头,有一个大杏李园,正值盛花期,白色的花朵雪一样缀满枝头,繁盛的花朵,兆示着又是一个杏李丰收年。杏李,又称西梅,原产自美国,近几年被作为高档水果引进我国,在豫西南被作为脱贫致富项目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我没见过杏李开花的样子,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打扰正在园中忙碌的园主人:“你好!请问你这园子里种的是樱桃吗?”在我看来,这些花与樱花一样白。“不是,我种的是灰子。”在豫西南,许多人把杏李称为灰子。“是灰子呀!规模挺不小呢。”“规模不大,只一百来亩。”“园内花开景美,若在网上推介一下,作为观景园岂不增加一份额外的收入?”“规模不大,没那个必要。”园主人显得并不热心,我明白,他心疼自己的果园,更心疼这满园洁白的花。“这么大的果园,果实成熟时好卖吗?”“这个不愁,果实成熟时自有外地的大货车来拉走。”园主一边挥动铁锨铲土,一边回答。我意欲让妻子进园拍张照片以作留念。妻子用眼色制止了我。园主惜花,用铁丝网围护花园;妻子更惜花,用拒绝拍照让花无损。我们沿着园中水泥路赏花,成为花中人,携带一身花香,为春日踏青留下芬芳的记忆。这真是:初春踏青去,携带花香回。湍河春色好,釆撷满载归。归来兴未尽,作文情思飞。问余何所获?陶然已忘机。

作者简介:程金顺,昵称空空,一个行走在追梦路上的文学爱好者。老而无成,常成笑柄;信笔涂鸦,鲜有佳作;以文充饥,乐在其中。

豫西文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gx/7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