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阵风”M与波音F/A-18E/F“超级大黄蜂”的服役时间相差不到一千天,这两种喷气机都是现代舰载战斗机的经典之作,能在航空母舰的恶劣环境下操作,其中一种是世界上最大飞机制造公司为美国海军航空兵打造,另一种则代表法国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政策,所以把这两种舰载战斗机进行比较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公平起见,在本文中对决的是两机最新批次,也就是F/A-18E/FBlockII和“阵风”MF3R。
与“超级大黄蜂”编队飞行的“阵风”M
传感器
BlockII“超级大黄蜂”和F3R“阵风”M传感器套件的核心都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前者配备了APG-79,后者则是RBE2-AA。作为相控阵雷达,两者都能对空中,海上和地面目标进行同时扫描和跟踪,并能同时跟踪大量目标,至少从理论上看,这种雷达的多目标交战能力远远超出飞行员的承受能力和飞机空空导弹的挂载数量。
有趣的是,“阵风”和“超级大黄蜂”都因机鼻直径的限制,导致雷达天线阵发射和接收(T/R)模块的数量受限(APG-79是个,RBE2-AA仅有个),也无法使用诸如旋转天线之类的设计来增大扫描角度。但这两种雷达仍然击败了许多竞争型号,成为战斗机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上的里程碑。
AN/APG-79
两种相控阵雷达的详细性能数据被严格保密,但是我们确实知道一些事情。例如与APG-79相比,“阵风”的RBE2-AA雷达有更多的同时扫描和跟踪功能,但最大探测距离不及前者。APG-79在当年测试和评估中的表现很糟糕,无论是作战测试和评估部门(DOT&E)还是美国海军自己的测试中队,他们的报告都是如此。
自从10年代初服役以来,APG-79就持续曝出许多可靠性和操作性方面的缺陷,内建电子攻击能力之类的改进也被反复推迟。当时的竞争性评估和任务分析还发现,与“超级大黄蜂”BlockI配备的APG-73传统机械扫描雷达相比,APG-79在任务效率上并没有显著提高。
“阵风”被证明具有更出色的任务系统和传感器集成,据“阵风”飞行员的说法,装备相同雷达和软件的“阵风”岸基型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实战表现抢眼。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与“超级大黄蜂”BlockII相比,“阵风”MF3R大多数作战场景中都具有更出色的雷达性能。
RBE2-AA
“阵风”M还装备了“前扇区光学系统”(FSO),这是一种安装在机鼻的光电和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传感器,一是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被用于在不发出任何电磁辐射的情况下对空中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当然也能在更短距离上搜索和跟踪陆地或海上目标,并可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作为前视红外(FLIR)传感器使用。二是光电/红外视频成像传感器,可在35-40公里范围内使用,并带激光测距功能。
“阵风”机鼻的FSO
该机还可在对地任务中挂载“达摩克利斯”(Damocles)瞄准吊舱,吊舱内置完整的红外/光电成像传感器,具有激光瞄准和激光光斑跟踪功能,并能通过数据链将数据传输给加油机或预警机。但在分辨率和多光谱成像能力上,“达摩克利斯”落后于“超级大黄蜂”挂载的AN/ASQ-先进瞄准前视红外吊舱(ATFLIR)。
AN/ASQ-先进瞄准前视红外吊舱
“阵风”的FSO是其机载传感器的核心组件之一,因法国空军和海航的静默使用MICA-IR中距红外制导导弹实施超视距攻击的要求而发展。相比之下,“超级大黄蜂”没有类似能力,至今只能在外部挂载IRST吊舱和瞄准吊舱,并且机载综合传感器系统在完好率和可靠性上声誉欠佳。
总之如果是单打独斗,我认为“阵风”MF3R在对抗空海上和地面目标时的融合态势感知能力比“超级大黄蜂”BlockII更强大。不过“超级大黄蜂”会通过数据链从其他舰队资产获得信息,尤其是E-2D“先进鹰眼”和航母战斗群中的“宙斯盾”战舰,并将这些信息无缝集成到雷达告警接收机(RWR)显示器和主雷达显示器上,有效增强了态势感知。
还没完!休息5秒钟,插播一则广告海军舰载机歼-15
新品推荐
歼-15橡胶双面挂饰
点击此处立即购买视距内空战
在视距内空战中,“阵风”M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占据优势位置。“超级大黄蜂”的能量保持和加速表现都很一般,其性能在有外部挂载且高度超过米时会迅速下降。“阵风”M的性能优势高度一直可保持到米,并且在所有海拔高度下的所有相似挂载中,瞬时和持续转弯速率都超越“超级大黄蜂”。
在首次交汇中,“超级大黄蜂”具有更出色的大迎角机头指向能力,但如果其飞行员未能击落“阵风”M,那么他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量来维持机动或加速脱离了,因为“阵风”M的气动布局能产生巨大的升力,并且在战斗重量下具有更好的推重比和加速性能。
AIM-9X空空导弹
MICA和AIM-9X都是致命的视距内空空导弹,具有大离轴角攻击能力,前者还有越肩发射能力。但与AIM-9X相比,MICA具有更大动能,发射速度更快,发动机燃烧时间更长,能做50G过载。不过“超级大黄蜂”配备了一种名为联合头盔提示系统(JHMCS)的头盔显示器,从而增大了在交汇中“虫子机鼻指向魔法”转弯中的击杀概率。
佩戴JHMCS头盔的“超级大黄蜂”飞行员
如果仅是机炮场景且两架飞机都是干净外形,“阵风”M会在任何高度吃掉“超级大黄蜂”。双方飞行员水平相当的话,那么迎头攻击是“超级大黄蜂”在1v1空战中唯一的机会。
超视距空战
与RBE2-AA雷达相比,“超级大黄蜂”的APG-79雷达在探测距离上占据优势,但“阵风”M的迎头雷达截面积要低上许多,并具有更好的电子对抗措施(ECM)能力,很可能会先敌发现。
“阵风”MF3R将“流星”远程空空导弹带到了超视距竞技场,即使在与AIM-D相似的发射速度和高度下,其射程也轻松超过F/A-18E/F。“阵风”还能在米高度轻松进入超音速巡航,更高点也没有问题,而“超级大黄蜂”缺乏这种能力且舒适区在更低高度,这意味着AIM-D导弹的发射能量大大降低。所以即使APG-79能在AIM-D的不可逃逸区之外前发现“阵风”,“阵风”M仍能及时发现“超级大黄蜂”,并从更远距离上发射具有良好杀伤概率的“流星”导弹,先敌发射和击坠可能属于“阵风”M。
“阵风”M的“流星”空空导弹
加速性/爬升率/最大速度/升限
尽管与F-15、“台风”、苏-35和F-22这样的专用空中优势战斗机相比,“阵风”M有些动力不足,但该机的所有上述性能仍轻松超过“超级大黄蜂”。
瞬时转弯性能/持续转弯性能/大迎角/最大过载/持续过载
“阵风”M再次在大多数情况下获胜,在瞬时转弯、持续转弯和持续过载性能上占据优势。“阵风”M的最大过载+9G,而“超级大黄蜂”被限制为+7.5G,但是如果是对地任务,两者的最大过载都会受外挂物的严重限制。“超级大黄蜂”虽有更好的大迎角性能,但与“阵风”相比并不突出。
自卫系统和隐身性能
“阵风”F3R的最新版本SPECTRA电子战和对抗措施套件被广泛认为是功能最强大的现役战斗机机载自卫系统之一。法国选择放弃发展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并在SPECTRA系统的研制上投入大量资源,依靠该系统外加“改进型中程空地”(ASMPA)超音速空射核巡航导弹,“阵风”可穿透最先进防空网络执行核打击任务。
挂载ASMPA和MICA-EM的“阵风”
在年的“奥德赛黎明”行动中,法国空军的“阵风”在美国空军对利比亚防空系统进行压制之前,就依靠SPECTRA系统对利比亚境内的目标进行打击。与“超级大黄蜂”相比,“阵风”M还受益于更低的迎头雷达截面积(RCS)。尽管两种飞机都安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但在1v1空战中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在有外挂物的情况下。
“超级大黄蜂”BlockII有改进型AN/ALQ-综合电子对抗措施(IDECM)系统,包括功能强大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自动干扰弹发射器以及各种自卫干扰机选装件。该机还装备了经实战验证的ALE-55拖曳诱饵,意味着“超级大黄蜂”至少可承受一枚雷达制导导弹的攻击。但总的来说,由于EA-18G“咆哮者”的存在,“超级大黄蜂”BlockII在研发期中并未特地增强电子战和隐身能力。
人机界面/态势感知
“超级大黄蜂”有相对简单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舱设计,强调甲板操作安全和多任务作战能力。该机的三个大型多功能显示器(MFD)可轻松显示来自所有传感器和武器系统的信息,但在传感器融合上几乎毫无作为,只能通过Link16数据链将外部态势感知数据同时显示在主雷达显示器和其他显示器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战页面上。在压力极大的战斗状态下,抬头时间非常宝贵,该机的JHMCS头盔能增强态势感知。总的来说,“超级大黄蜂”BlockII的人机界面设计在四代半战斗机中处于中等水平。
“超级大黄蜂”BlockII的座舱仪表
相比之下,“阵风”M座舱在人体工程学设计上稍微简洁一些,有更少的旋钮和开关以及五个全彩色MFD和一个电子膝板,不仅易于获取信息,还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与“超级大黄蜂”BlockII相比,F3R对传感器融合的重视程度更高,SPECTRA系统、RBE2-AA雷达和OSF的数据均在处理后按标准显示在态势感知显示器上。如果需要也可为每个传感器开启单独窗口。当然与F-35相比,“阵风”飞行员在多任务处理上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来同时处理来自多个显示器的信息。
“阵风”的座舱
总体而言,“阵风”MF3R在座舱界面和总体态势感知上击败了“超级大黄蜂”BlockII,但该机在视距内空战和其他高压力“抬头”作战环境中,由于缺少头盔显示器,将落后于“超级大黄蜂”。
出动率/可维护性/备件成本/飞机单机成本/操作成本
法国海航对“阵风”M的每日作战出动架次以及快速周转能力感到满意。“阵风”M机队的维护专家通过与法国唯一航母“戴高乐”号的修整/维修/部署时间表紧密同步,维持了飞机的妥善率和备件保障,并为飞机的计划维护、升级工作、备件储备、飞行员资格考核和更新提供了可预测的基础。这样当航母出海时,“阵风”M就能做好部署和高效作战的准备。如果将航母视为一个庞大企业,只有投入可观成本后才能获得周期性作战能力。
近年来,“超级大黄蜂”在备件和妥善率方面遇到了很多问题,这或多或少与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和舰载机联队多年来超负荷部署作战有关,不涉及“超级大黄蜂”本身,不过机载氧气生成系统(OBOGS)和APG-79雷达的可靠性问题是例外。不过与小型的“阵风”M机队相比,“超级大黄蜂”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数量庞大,再加上澳大利亚空军这样的海外客户,为该机的操作运营和备件成本带来了可观规模经济效益。
维护中的“超级大黄蜂”
航程/续航力
航程数据对于战斗机而言极为主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斗机所挂载的武器和副油箱,飞行任务剖面,目的地上空的滞留时间,以及为着舰和备降所预留的燃油。“阵风”M和“超级大黄蜂”都有软管-锥套空中加油系统,能通过加油机或者伙伴加油方式进行空中加油。
由于“阵风”M挂载能力更强,机身阻力更低,在非加力情况下也能以更快速度和更高高度飞行,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阵风”M在大多数任务中的作战半径明显高于“超级大黄蜂”。
极限挂载的“阵风”
武器
“超级大黄蜂”在大多数武器对比上都是赢家,但“阵风”M具有更大外部载荷,尤其都同时挂载三个副油箱时。“超级大黄蜂”可挂载和投掷美国空射弹药库中的大部分武器,所以在弹药选择的灵活性和成本方面都受益匪浅。该机在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截击、远程打击、反舰和空中优势任务时都具有性价比较高的挂载方案,并能在作战部署中利用美军储存当地的弹药。
挂了10枚磅JDAM的“超级大黄蜂”
相比之下,“阵风”M主要依靠出色但极其昂贵的AASM“锤子”系列制导炸弹,该弹具有双模激光/GPS和红外两种引导头,单只还具有火箭助推增程套件。当然“阵风”也能投掷成本较低的“铺路”II/III系列激光制导炸弹。就防区外攻击而言,“阵风”M可以发射SCALP(也被称为“风暴阴影”)隐身巡航导弹和“飞鱼”反舰导弹,但这两种导弹与美国制造的同类产品相比仍然昂贵。MICA中/近距空空导弹同样如此,该弹在20公里射程上具有较强作战能力,却难以与AIM-C竞争,更不用说AIM-D了,不过MICA-IR结合OSF系统后成为西方战斗机上罕见的完全被动(即不依赖雷达)中程交战选择。无可否认,目前已集成在“阵风”MF3R上的“流星”空空导弹非常昂贵,但与AIM-C或AIM-D相比有更大射程,在远程交战中具有更好的末端性能,对数字储频(DRFM)干扰机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结论
“超级大黄蜂”的优点是庞大的服役数量,可负担得起的备件和升级费用,以驯服的操纵特性,优秀的大迎角能力,能使用全套美制机载武器。缺点是发动机推力相对重量显得不足,尤其在高空,高阻力外八字挂架增加了外挂物阻力。
“阵风”M的优点是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航电设备比“超级大黄蜂”至少先进半代,以及米以下优秀的视距内空战性能。缺点是相对小规模的机队,成本高昂的法国武器和系统,至今没有头盔显示器。
“阵风”战斗机至今没有装备头盔显示器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