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喜雷公山不仅有泉,还有战备电厂

雷公山在大同市西,可能算离大同市最近的山了。5月10日,起早跟随雷公山人寻泉,看罢颇具特色的龙石,从S省道拐入村路,直奔雷公狭谷。一、发现大同战备电厂行走间,突然在一块大石上看到一窝,精致,雷公山人说,这是一种胡蜂窝,胡蜂单个行动,不群居,体长约三厘米,金黄色,腹郭有黑色环线,胖胖的,貌似很凶。这胡蜂窝竟然是用小石块砌成,厉害的总特立独行。穿过竹林寺不远,狭谷右侧一水泥大洞赫然眼前,接连不远,有四个水泥大洞口,汽车进出绰绰有余,却无任何名称字迹。观看良久,噢,这里在一些老同志心目中有一代号,“”工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同战备电厂。大约从年始,一场大规模的战备拉开序幕,“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一道道时代强音强势推出,迅速捋顺全国行动趋向,挖洞潮渐次席卷南北。战备电厂都在大山深处,“靠山、分散、隐蔽”,“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言犹在耳。大同市革委会年6月提出要建战备电厂,电厂要进山洞。钻山进沟反复遴选,选定竹林寺北雷公狭谷,编号为“”工程,那时候效率是很高的。决定拆迁北京石景山电厂5号机组1.5万千瓦,归大同热电厂管。工程兵部队于年9月就开挖主洞室,很快情况变化,重选厂址,结果也没选到更好,又决定原址复工,安装北重1.2万千瓦机组。机炉及主要设备、厂用电、主控室、通讯及水处理设备全部在洞内,仅主变、升压站、水塔、贮煤场和附属建筑在洞外。有主运输洞、进风洞、输煤洞、除灰洞,洞洞宽敞、高大、联通。水源取于十里河云冈西湾,煤源由青磁窑煤矿汽车运送。洞顶覆盖厚度60米,投资万元,建设五年,山洞已经打成,由于噪声、散热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年9月9日,省革委决定停建,后来山洞移交大同青磁窑煤矿。之后多年近乎无人管理,逐步有人将洞内护栏、井盖等钢筋铁器捣掉换钱,好几次有人入洞掉入深坑送命。现在看洞体高大幽深,我们也没带照明设备,洞口张望多时,寒风嗖嗖,不敢冒然入内,只是想如此庞大洞体,如些厚重的洞壁,把一庞大的发电机组包入山内,在当时条件下何其艰难?雷公山人说以前狭谷内长流水,山脚下还有一蓄水池,现在早干了,见不到一点水。二、走进青龙泉看罢战备电厂洞口,继续向狭谷内走,黄灿灿的黄刺梅、柠条,白花花的绣线菊,争奇斗艳,到处新生的柽柳充满生机,飞廉、大蓟、地黄到处可见,偶也有狼毒花,格外抢眼。飞廉绒过去用于火镰摩擦引火,几乎家家必备,不要以为早淘汰了,没用了,其实也未可知,储备点起码生存技能,或有大用。不时有野鸡飞起,发岀声响。穿行数个弯,有点渴了,突然看到溪流,急步进前,咦,水怎么渗入地下?顺溪寻源,不远处,听到哗哗流水,看到一铁管子探出头,从铁管内流出水,汩汨不停。举目观瞧,两侧有一排排破败的碹砌窑洞,还有好几块菜地。雷公山人说,以前此处有青龙洞,泉水从青龙洞流出。七十年代初修整青龙洞,泉水用铁管引出,如今,显然是青龙洞遭破损的样子。爬上窑洞,窗户皆无,一些已坍塌。这里群山环绕,溪水潺潺,草木丰盛,窝风聚气,将窑洞略加修整,在此结庐,也恍若“悠然见南山”。再往前行便出现高大乔木,三四株碗口粗的小叶杨,搭成一天然凉棚,凉棚下,大自然把几块大石头摆成桌凳。再往前行就没什么路了,突然一窝清澈见底的池水出现在眼前,雷公山人说,狭谷深处还有多处小泉水。看狭谷深处到处是油松、椴树、樟子松、山桃树、山定子、水栒子、山榆树、山杨树、沙棘、野葡萄,郁郁葱葱。再深处,竟然有碗口粗的沙棘树,应有百年了吧?腐殖肥厚、山谷湿润、泉水叮咚,俨然自成小气候。回望归路,可谓云深不知处。此处距大同市直线距离也就七八公里,在大同市十公里范围内还能流出泉水的地方,也许就雷公山周围了。难怪北魏时就把雷公山为辟为皇家禁地,山中林木专供皇家炼丹,外人不得入内。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禅位后,居雷公山,便是“上皇庄”。三、登上雷公山又7月中旬爬上雷公山巅,山顶居然平坦,天然宽阔草甸,绿茵如毯,山花烂漫。洁白的雪绒花点辍其间,粉紫的山石竹花簇拥开放,野罂粟和飞燕草迎风摇曳。哇,居然还有乳白香青草,俗称陵陵香,可能就是古书说的蕙、兰一类,芬芳扑鼻,香气熏人,立马心旷神怡,玉宇澄清。北方塑神佛像腹内填充此物,香味历数十年不散。孔子从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集语》云,历聘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见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鼓琴《幽兰操》。以前总以为兰生长在幽谷,不想山顶上也有。向东望,大同市车水马龙,阡陌交错,尽收眼底,回望云冈,十里河悠然流长,云冈大景区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雷公山人,工作之余,在雷公山里行走四十余年,走遍奶奶庙、雷公庙、雷音寺、鹿野苑、飞来石、下棋台、天坑,虽未尝了百草,却和百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惯熟,长此以往,乐此不疲。手搭凉棚,极目远眺,可瞭见采凉山红石崖,许多大同人还记得采凉山有位居山四五十年的葛老道。后记:承高立成先生鼎力相助,深表谢忱。本文应属文史性散文,虽查阅走访函询有日,然而山有险阻,路无坦途,地广而能遍游历?史久而人生短晢。尚存疑虑,犹恐失实,若见之,务请留言留址,以期格物致真,预呈谢意。刘俊喜,晋北同川人,高级讲师,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口泉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建设和教学,喜欢文史树木星宿探索,时有物外之趣。文见《山西工人报》《大同日报》《电力建设》《太原道》等媒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gx/6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