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熟干地黄18g,巴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焙)各9g 附子(炮) 五味子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远志(去心),等分各6g,(原著本方无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薄荷g,水煎服)。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附桂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本方主治喑痱证。“喑”者,舌强不能言。一因肾脉通于舌本,下元虚惫,肾精不能上荣于舌;二因肾阳不足,失于蒸化,水湿内停,泛而为痰,痰浊阻于心窍。“痱”者,足废不用。缘于肾虚不能主骨,则骨痿不用。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火上浮,则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弱,为阴阳两虚可见之脉。是证总属下元虚惫,虚阳上浮,痰浊上泛,阻塞窍道所致。治宜补益下元,滋阴壮阳,兼豁痰开窍。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肾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养肾阳。四药相伍,阴阳并补,益肾填精,共为君药。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与君药相伍,以增温补肾阳之力,为臣药。麦冬、五味、石斛滋阴敛液,育阴以配阳,与君药相伍,以增补肾阴、益肾精之力,亦为臣药。佐入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少佐薄荷,借其轻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郁开窍之力;引用生姜、大枣,调阴阳,和气血。诸药合用,滋补肾阴,温养肾阳,交通心肾,化痰开窍。下元既补,痰浊又化,则喑痱可愈矣。《圣济总录》所载之地黄饮,在用法中较本方少薄荷,余药及主治基本相同。阴阳并补,上下并治,以补虚治下为主。本方为治疗肾虚喑痱之代表方。以舌强不语,足废不用为辨证要点。还少丹
(《医方集解》)
熟地黄二两(g) 山药 牛膝酒浸 枸杞酒浸,两半(75g)山萸肉 茯苓乳拌 杜仲姜汁炒,断丝 远志去心 五味子炒 楮实酒蒸 小茴香炒 巴戟天酒浸 肉苁蓉酒浸,各一两(各50g) 石菖蒲五钱(5g) 加枣肉蜜丸(9g),盐汤或酒下。功用:温补脾肾。主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之不思饮食、发热盗汗、遗精白浊、肌体瘦弱、牙齿浮痛等症。注:《医方集解》作为清代汪昂医学专著,编者个人认为按1两为31.5g比较稳妥
还少丹与地黄饮子皆用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等,均为阴阳并补之剂。但还少丹中无附子、肉桂及麦冬、石斛,而用杜仲、小茴香及山药、枸杞子等,故其温补肾阳与滋补肾阴之力不及地黄饮子。
地黄汤与地黄饮子(圣济总录)名称差不多,但方药和功用都不同,地黄饮子主要是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而地黄汤主要功用是养血止血。
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
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攸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二)钱左,类中偏左,半体不用,神识虽清,舌强言謇,咬牙嚼齿,牙缝渗血,呃逆频仍,舌绛,脉弦小而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阴分大伤,肝阳化风上扰,肝风鼓火内煽,痰热阻于廉泉之窍,肺胃肃降之令不行,恙势正在险关。勉拟地黄饮子合竹沥饮化裁,挽堕拯危,在此一举。(《丁甘仁医案》卷三)拓展阅读:《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中风
何某,男,55岁,干部。年5月10日初诊。
脑动脉硬化多年,形体肥胖,平常经常头晕耳鸣,于3天前头晕加重,口唇麻木如蚁走,逐渐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清,右侧半身不遂,血压/80mmHg,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现见: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此属肾元虚衰,虚风内动,痰浊上泛,闭阻窍络。治宜滋肾阴,温肾阳固本,豁痰开窍以治标。方用河间地黄饮子加减。处方:
熟地黄30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苁蓉0g,巴戟天15g,菊花10g,菖蒲0g,钩藤15g,远志5g,麦冬0g,五味子10g,泽泻15g,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年5月0日二诊:连用前方10剂,口唇麻木及口眼歪斜明显好转,舌渐软,语言较清,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尤以下肢明显好转,脉稍有力。遵前方继进。
年5月30日三诊:服药后唇麻眼斜及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半身不遂明显好转,脉渐有力,继服上方辨证治疗半年余,获良效。[陈慧娲.陈宝贵治疗中风病经验.河南中医,01,3(10):-]
多系统萎缩
陈某,男,65岁。主因“站立时头晕年,伴行走不稳1年”入院。患者于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站立时头晕,尚可忍受,随后偶出现晕厥,约10分钟后可清醒,不伴有肢体抽搐等症状。约1年前出现行走不稳,轻度吞咽困难,呈吟诗样语言,纳少,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略黄,脉沉细。查体示:卧位时血压/95mmHg,立位时血压/60mmHg,余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示:神志清,精神一般,高级智能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检查(-),吟诗性语言,咽反射迟钝,双眼可见轻度水平性眼震,呈宽基底步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侧腱反射活跃,巴宾斯基征(+),感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I示:脑干、小脑萎缩。诊断为:多系统萎缩。结合其舌苔脉象,应用地黄饮子加减,以滋补肝肾,阴阳并补。处方:
熟地黄15g,巴戟天10g,山萸肉15g,石斛10g,肉苁蓉15g,五味子1g,肉桂10g,茯苓15g,麦冬1g,制附子5g,石菖蒲1g,远志1g,薄荷6g,黄芪15g,白术10g,焦三仙各10g,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后自觉症状改善,疗效显著。[王学凯.王新志教授应用地黄饮子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经验.光明中医,,8(4):,]
老年性痴呆
患者,男,7岁。年月16日初诊。
其妻代诉:患者素有颈椎病、前列腺增生,1年前因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反复发作而行前列腺切除术,术后渐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健忘,自觉头脑昏懵不清,腰腿酸软无力,颈项困痛,眩晕。近半年来,患者时而忧郁不语,时则烦躁不安,食不知饥饱,眠不能按时,甚而有时举止失态,不避臭秽,缺乏羞耻感,二便不能自理而来就诊。察其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表情淡漠,步履蹒跚,需家人扶持方能行走,沉默寡语,答话尚切题,但似有惧怯意。舌暗淡瘦小,苔白薄,脉沉细。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CT示:脑皮质弥漫性萎缩。西医诊断:老年性痴呆,颈椎病。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痰瘀阻窍。以地黄饮子加减。处方:
熟地黄1g,山茱萸8g,石斛8g,麦冬8g,五味子8g,石菖蒲10g,远志8g,茯苓10g,肉苁蓉8g,巴戟天8g,丹参15g,葛根10g,川牛膝10g,桂枝7g,龟板胶6g,鹿角胶6g,川芎10g,法半夏10g,郁金10g,白芥子6g,龙骨、牡蛎各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水煎服,日1剂。
服药0剂后复诊,患者表情反应较前生动灵活,时或主动叙述病情。其家属诉:患者举止失态发作减少,便意可示家人,情绪亦较前稳定,脉舌同前。原方继服。
三诊:上方服用3个月,患者面色红润,表情生动,问答切题,但与人交谈仍有惧怯意。家属述说:患者举止失态偶有发作,食眠如常,仍健忘,时有二便失禁,眩晕颈项困痛明显减轻。舌仍暗淡瘦小,脉沉弦。原方加水蛭、穿山甲水泛为丸,每服6g,日服次,缓图巩固。
随访5年,患者停服其他药物,每年冬季服上药丸个月,至今患者没有新发认知障碍,生活质量较前有了明显提高。
按:“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肾中精气不足,髓海空虚,元神失养是老年性痴呆发病之本;心肾不交,痰郁阻窍是发病之标。老年性痴呆发病隐匿,病程长久,治疗亦需轻剂缓图;应用补肾药,宜味多量轻以免腻膈;化痰逐瘀,需味少峻利以祛其邪。本方滋肾阴、补肾阳、交通心肾、化痰逐瘀,小量久服对改善老年性痴呆临床症状、阻止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石志霄.石恒录应用地黄饮子治疗老年病验案3则.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8(7):94-95]
骨质疏松症
患者,女,66岁。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述:患腰腿疼痛5年,曾先后按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等病治疗无效,年6月,医院被诊为骨质疏松症,但用药半年效果亦不明显,欲寻求中医治疗而来就诊。患者形体中等,行动自如,神态如常,脊柱后突畸形,叙事清晰,自述腰腿疼痛,劳累后加重,并颈项酸困,肢软乏力,畏寒多汗,普通家务劳动也难胜任,饮食二便如常,睡眠尚可,脉沉,舌暗淡,苔白薄。辨证为肾阳虚损,督脉空虚,风寒客于经络。治以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黄15g,山茱萸10g,麦冬10g,石斛10g,茯苓10g,肉苁蓉1g,巴戟天1g,淫羊藿15g,仙茅10g,黑附片10g,桂枝1g,鹿角胶7g,骨碎补10g,牛膝1g,狗脊15g,葛根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用5剂后腰腿疼痛略减,脉舌同前,原方续进。
三诊:患者共服上方50剂后,腰腿、颈项疼痛明显减轻,畏寒自汗亦去,可正常操持家务,唯劳累后仍感全身困重疼痛不适,脉沉,舌淡红,苔白薄。原方改水丸,每服6g,日服次,以资巩固。
年1月随访,患者自述劳累后仍有身重疼痛,但休息后缓解,嘱其加强锻炼多晒太阳以收全功。
按:肾主骨生髓,故老年骨质疏松症责之于肾虚。辨别其阴阳虚损的程度或温补,或滋补,兼以散寒通络,或活血通经,对缓解临床症状有很好效果。本例辨证为肾阳不足,督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经络痹阻,不通则痛,气血不荣,失养亦痛,故颈项腰腿疼痛不耐疲劳。本方补肾,于阴中求阳,散寒通络兼以逐瘀,阳气充,经络通,正胜邪却故获效。[石志霄.石恒录应用地黄饮子治疗老年病验案3则.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8(7):94-95]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贾波,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085803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