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以来,棉花生产目标由以前追求数量高产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合作社+种植大户+轧花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符合棉纺市场需求的优质棉花。实现优质棉花这一生产核心,选好机采棉品种是前提,运用好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等技术夯实匀苗、壮苗基础,通过减密度及“四早”等手段,使农艺、农机技术融合集成配套,合理利用光热资源,挖掘棉花生产潜力,达到博州机采棉节本提质增效目标。
一、精细培肥、整地落实深翻、浅耙等精细整地措施,为实现出匀苗、壮苗奠定基础。棉花机收后,用机械回收棉田残膜和粉碎棉秆还田,将秸秆粉碎(长度为5~6cm),均匀铺于地表且无漏割现象。结合耕翻.7m2施磷酸二铵18~20kg或三料磷肥25kg、硫酸钾8kg、尿素5~8kg、硫酸锌1~2kg。对于基础肥力较好的土地,可减量施用基肥。耕翻深度达到30cm以上,整地质量达到“墒、平、松、碎、净、齐”六字标准。播前结合整地,33%二甲戊灵乳油~mL等除草剂,边喷边耙(耙深3~5cm),使药剂与土壤均匀混合,做到喷施均匀,以提高除草效果。
二、品种选择选择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要求:生育期~d,茎秆坚挺,株型紧凑,吐絮集中,含絮适中,对脱叶剂敏感,纤维长度≥30mm,断裂比强度≥30cN·tex-1,马克隆值3.7~4.5,衣分40%以上,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种子质量要求:籽粒饱满均匀、颜色一致,纯度≥95%、净度≥99%,含水率≤12%,残酸率≤0.15%,发芽率≥85%。播种前,人工粒选种子,去除瘪籽、烂籽,包衣前晒种1~2d,用杀菌剂拌种或包衣,预防苗期低温、病害,处理后晾晒3~5d播种。
三、合理配置种植模式降低常规种植模式的种植密度或改变种植模式降密度,优化光温条件,提高棉田棉株群体的整齐度,更好地发挥棉株群体品质及产量潜力。采用一膜六行品字形模式,行距(4+72+4+72+4)cm,株距11~12cm,理论密度每.7m~株;或采用一膜六行常规模式,行距(13+63+13+63+13)cm,株距11~12cm,理论密度每.7m~株);或采用一膜三行等行距模式,行距76cm,株距6~7cm,理论密度每.7m210~株。
四、突出做好“四早”工作把握好博州次宜棉区早熟性特点,做好“四早”技术措施,充分利用本地的有限光热资源,挖掘棉花生产潜力,实现品质效益和产量效益最大化。
(一)适期早播当膜下5cm地温,3d内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博州适播期一般在4月5―20日,避开冷空气入侵等天气过程。采用精播技术,要求每穴1粒,错位率<3%,空穴率<2%;播种深度1.5cm左右,覆土厚1cm。地膜厚度0.01mm,宽度2.05m,一膜铺3条滴灌毛管。.7m2播种量1.8~2kg。播种质量要求:播行端直,接行准确(误差不超过2cm),覆土均匀、严实;膜面干净平展,采光面大,松紧适宜,膜边压实,滴灌带及农膜两头压严压实,防止大风刮起;种穴不错位,出苗率90%~95%,保苗率>85%。干播湿出棉田播种后,及时接支管、毛管,待气温稳定时滴施出苗水,每.7m2滴水15~20m3,结合浇出苗水滴施腐殖酸滴灌肥1~2kg,提高出苗率。(二)早中耕、勤中耕机采棉一般需要中耕2~3次,干播湿出棉田滴完出苗水1~2d后,即可开始中耕,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地温及保持土壤墒情,促进棉种发芽出土及棉苗生长发育进程;棉苗3~8叶时,中耕松土,促苗均匀生长及壮苗早发。中耕要求做到宽、深、松、碎、平、严,不拉沟、不拉膜、不埋苗,土壤平整,达到促进棉苗地下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健壮生长目的。中耕深度由浅到深,第1次一般8~10cm,第2次深度12cm左右。
(三)早化调机采棉从苗期到打顶后一般化调3~5次。由于机采棉第一果枝节位高度要求在20cm左右,因此苗期根据棉田长势分类进行调控,做到轻控、勤控。一般在子叶期、3~5片真叶、头水前分别调控1次。子叶期每.7m2用缩节胺1.0~1.5g;3~5片真叶期每.7m2用缩节胺0.3~0.5g,同时加g磷酸二氢钾。苗期棉株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在0.5~1cm,促进早现蕾,防止节间过长,增加果枝数。6月初头水前,依据棉苗长势,每.7m2用缩节胺1~3g。打顶5~8d后,每.7m2用缩节胺8~10g。(四)适期早打顶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依据不同模式密度和品种要求,保留7~10个果枝。一般在7月1―10日完成打顶,掐掉棉花“一叶一心”,并带出棉田外深埋。8月下旬结合拔除杂草,清理棉株下部老叶,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保持棉花壮而不旺,封而不闭。打顶后株高一般控制在75~80cm,第一果枝节位距地面18cm以上为宜。五、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依据机采棉需水需肥规律,6―8月每隔7~10d滴水肥1次,整个生育期每.7m2滴水~m3,每.7m2滴施尿素35~40kg、高磷钾滴灌肥15~20kg,每次滴水不超过40m3。根据气候、棉苗长势控制好头水滴施时间,促使棉花由营养生长为主尽早向生殖生长转化,头水一般在5月底6月初进行。6月中旬以后滴2次水,每.7m2滴水量在25m3以内,滴施肥料占追肥量的15%。7月花铃期滴水肥4~5次,每.7m2滴水量在30~35m3,滴施肥料占追肥量的60%~65%,当基部幼铃直径大于2cm时,逐渐加大滴肥量。8月滴水2~3次,每.7m2滴水20~30m3,滴施肥料占追肥量的20%~25%。及时停止滴水,一般8月底之前停水。
、病虫害绿色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遵循可持续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益控害的综合防治策略,逐步建立棉叶螨、棉蚜虫、棉铃虫,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等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和综合防治措施。针对博州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辅;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秋翻冬灌、早春室内灭蚜、包衣种子、设置黄板、悬挂杀虫灯、种植诱集带等化学、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时按防治指标,选用苦参碱、烟碱等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型农药,科学用药,精准施药,保持棉田生态环境系统平衡。
七、脱叶催熟脱叶催熟技术是机采棉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脱叶催熟效果直接影响机采棉的质量和采摘效率。在田间棉铃自然吐絮率达到35%以上时或棉株顶部棉桃铃龄>40d时,使用高架拖拉机(地隙70~80cm)配套垂吊反喷式喷杆喷雾机或使用无人机,每.7m2用脱吐隆10~12mL+伴宝50mL+乙烯利70~mL,或用瑞脱龙30mL+助剂10mL+乙烯利70~mL,喷施脱叶剂前后3~5d的日平均气温>15℃,要求药剂喷施雾化质量好,棉株上中下部叶片都要喷到,着药均匀、不重不漏、到头到边。在配药的过程中不同药剂一定要分开二次稀释后再混配到一起,并立即使用,不得停留,最好在清晨相对湿度较高时进行喷雾。同时坚持以下原则:喷施早小剂量,喷施晚大剂量;喷施时温度高小剂量,温度低大剂量;叶量少小剂量,叶量大大剂量。
八、机械采摘
在棉田喷施脱叶剂后20d左右,棉花脱叶率≥90%,棉铃吐絮率≥95%时即可进行机械采摘。为了控制机采棉棉花含水量,要求在无露水时采收,一般在每天10∶00至22∶00作业。要求:采净率在94%以上,合理制定行走路线,以减少撞落损失;总损失率≤6%,挂枝率≤1%,遗留棉花≤1.5%,挂落棉花≤2%,含杂率≤12%,含水率≤10%。作者:丛虎滋、李文磊、张洪浩、赵爱萍、等,来源:中国棉花年第5期,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