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
犀牛角,即犀角,爲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性味酸鹹,寒。爲清熱藥,清熱涼血藥。功能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犀牛角根據犀牛種類的不同,長角的數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只角,亞洲只有蘇門答拉犀牛有兩只角,其余的兩個品種都只有壹
別名 低密,烏犀角,香犀角,印度犀,獨角犀,爪哇犀,小獨角犀,蘇門犀,雙
綱目,烏犀角(《證治准繩》)、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蘇門犀,又名:雙角犀。
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以上幾種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藥用。
酸鹹,寒。《本草蒙筌》:"味苦,寒。"《別錄》:"酸鹹,微寒,無毒。"《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犀牛角,入心、肝經。《本草蒙筌》:"入陽明。"《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本草彙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清熱藥,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谵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腫毒。
內服:磨汁或研末,1.5~3克;煎湯,2.5~10克;或人丸、散。外用:磨汁塗。
《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治氣。"《本草經集注》:"松脂爲之使。惡MIAO菌、雷丸。"《綱目》:"升麻爲之使。惡烏頭、烏喙。"《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大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配石膏;清熱解毒;配黃連治療外感。
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幹。犀角粉:取犀角锉粉,研成極細粉末。
《雷公炮炙論》:"凡修治壹切角,大忌鹽也。"《本草衍義》:"犀角尖,以磨服爲佳,若在湯散,則屑之。"
印度犀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爪哇犀分布爪哇。蘇門犀分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神農本草經》,《唐本草》,《本草圖經》,《綱目,清熱藥清熱涼血藥
犀角的主要成分爲角蛋白(Keratin)、膽固醇、磷酸鈣、碳酸鈣等.還含有其他蛋白質、肽類、遊離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derivatives)、甾醇類等.犀角用熱水抽提,可得2mg/g的氨基酸,其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20種.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原生形態,犀牛角,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接。本種僅雄獸有角,生于鼻端,角較小,長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熱帶密林中喜遊水,怕日曬。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爲食。分布爪哇。
地。
化學成分,犀角主要成分爲角蛋白,此外還含其他蛋白質、肽類及遊離氨基酸、胍衍生物(G、甾醇類等。犀角角蛋白的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3種堿性氨基酸、精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數比值爲1∶5∶12,因此它與羊毛、牛角等相似,主要屬于優角蛋白。
在醫療上常用價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進了對于兩種角的成分研究。關于兩種角的成分比較,可參考“水牛角”條。簡單地說,兩種角都含膽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他甾醇、堿性肽類的組成氨其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無之。又犀角所含胍類較水牛角爲少。
犀角煎液,執行紙上電泳,在陽極側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印三酮陽性點兩個,經水解後,有半胱氨酸。又發現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氨基酸1種。犀角用熱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20種酸。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壹、強心作用:10%犀角水煎劑對在位或離體蟾蜍心及離體兔心均有強心作用,能使心髒收縮力加強,振幅加大,心率增加,每分鍾輸出量增多.劑量加大,則使離體蟾蜍心髒表現強心作用後,很快就表現爲中毒現象,最後停止于收縮期.犀角的熱浸液對因毛果芸香堿而致功能衰弱的蛙心髒,有使心搏明顯加強,使之恢複原狀的作用.犀角的強心作用主要是由于直接興奮心肌的結果.
二、對血管的作用:用10%的犀角煎劑對蟾蜍下肢血管灌流,在短時內見血流比正常減少,而後逐漸增加,超過了正常流量.提示其對下肢血管是先收縮而後擴張.
三、對血壓的作用:犀角煎劑對麻醉犬、家兔靜脈注射,其血壓先上升,後下降,然後持續上升.其降壓作用與迷走神經關系不大,其血壓先略升高而後下降的現象,可能和其先收縮血管而後擴張有關.當血壓恢複後又連續增高,可能是因其對心髒的興奮作用此時超過了血管擴張的作用或此時血管擴張作用已經消除的原因.
四、解熱作用 犀角對大腸杆菌發熱之家兔無解熱作用.但有報道認爲,靜脈注射犀角的生理鹽水浸煮液對大腸杆菌引起的發熱家兔,能使之體溫降至正常.對用溫熱刺激法或腎上腺素腦內注射引起發熱的家兔,靜脈或皮下注射犀角浸液無解熱作用.
五、犀牛角鎮驚作用 有報道認爲,犀角有壹定的定驚作用,其對中樞神經的作用點可能主要是在脊髓.實驗證明:用犀角混懸劑給小鼠灌胃(3g/kg體重),連續三天,對戊四氮和咖啡因的作用無明顯影響,但對士的甯的作用,似可延長反應的潛伏期和動物生存時間,動物反應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下降,同時可延長戊巴比妥鈉組動物的睡眠時間.
六、其他作用 對健康家兔靜脈注射犀角注射液,能使之白細胞總數呈短暫的急劇下降後,出現持續較長時間的上升.亦能使凝血時間縮短,血小板數增加.
犀角生理鹽水浸煮液靜脈注射,對離體兔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兔眼有輕度的擴瞳作用,犀角煎劑在體內、體外對葡萄球菌均無抑制作用。
相關選方
壹、治溫熱暑疫,痙厥昏狂,谵語發斑,舌色幹光,或紫绛,或圓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夾帶紫斑,暨痘疹後余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烏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黃芩各六兩,真懷生地(冷水洗淨浸透搗絞汁)、銀花(鮮者搗汁用尤良)各-斤,糞清、連翹各十兩,板藍根九兩,香豉八兩,元參七兩,花粉、紫草各四兩。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爲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如無糞清,可加人中黃四兩研丸。(《溫熱經緯》神犀丹)
二、治太陰溫病,神昏谵語者:犀角尖10克(沖磨),元參心15克,蓮子心2.5克,竹葉卷心10克,連喬心10克,連心麥冬15克。水煎服。(《溫病條辨》清宮湯)
三、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50克,黃連(去須)1.5克,山栀子仁75克。上五味,粗搗篩,每服25克,水壹盞半,煎至壹盞,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犀角湯)
四、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犀角屑50克,茵陳克,黃芩50克,栀子仁50克,川升麻50克,川芒硝克。上藥,搗篩爲散。每服20克,以水壹中盞,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犀角散)
五、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50克,生地黃克,芍藥克,牡丹皮克。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六、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克(鎊屑生用),桔梗克(生用)。上二味,搗羅爲散。暖酒調下10克。(《聖濟總錄》生犀散)
七、犀牛角治下痢鮮血:犀角(屑)、幹地黃、地榆各克。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壹丸,水壹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古今錄驗方》)
八、治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或赤斑點者:犀角(鎊)、甘草(炙)各25克,防風克,黃芩25克。上爲粗末。每服抄15克,水壹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九、治孩子驚痫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犀角末5克,水二大合,服之。(《廣利方》)
十、治小兒丹毒,遍身遊走,風熱煩躁昏憤:牛蒡子(炒)、荊芥、防風、黃芩各5克,犀角25克,生甘草2.5克。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貼之,幹則另換。(《奇方類編》犀角消毒飲)
十壹、治療熱病咽喉赤腫口內生瘡不能下食:犀牛角屑50克川升麻50克川大黃(锉碎微炒)50克馬牙硝25克黃柏(锉)25克黃芩50克.上藥搗篩爲散以水四大盞煎至壹大盞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50克沸放溫徐徐含咽(《太平聖惠方》犀角煎)
藥材鑒定,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厘米。表面爲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淨的堅硬直刺,習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壹縱長凹溝,溝長約9~15厘米,深約3厘米,習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壹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厘米,高2~4厘米,習稱"地崗"。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20厘米,寬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厘米,習稱"窩子",並布滿鬃眼狀圓點,習稱"沙底"。角質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紡。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鹹。以色烏黑光亮、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清香者爲佳。底盤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顯者質較次。
犀角除上述品種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種:
壹、廣角:亦稱兕角、柱角或天馬角,爲非洲産黑犀RhinocerosnicornisL.或白犀R.simusBurchell的角。角形長,長可達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尖端細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烏黑色。底盤圓形,窩子較淺,無天溝地崗及馬牙邊,有腥氣。亦有鋸成規則小塊者,稱爲"廣角瓣"。
二、小犀角:亦稱"蘑菇頭",爲犀牛頂上的小角。長3~13厘米,色烏黑光亮,下半部色較淺,多有裂紋,頂端圓形似小饅首。底盤圓形,直徑3~9厘米,"窩子"淺,"沙底"較細。縱剖面絲絞粗,顯順紋,無絞絲,多灰黑色。鎊片多變曲。味稍濁。
犀牛角及其識別
壹、犀牛角是長在鼻子上的,有單角和雙角。由于生長在頭部的中間,更接近圓形或大橢圓形;牛角是長在腦門向兩側分叉的,因牛腦門比較平(沒有人看見過大贲頭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犀牛角生長特征具有“前溝後崗”的特點。什麽是“前溝後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壹條凹下去的溝,是“前溝”,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壹條凸出來的崗,是“後崗”,朝向上天。因爲有這條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
三、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實後空”,“前實”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實心的;“後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腦門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齡越大,空心則越長,實心則越短;
四、又壹條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輪的。所有角制品的橫截面的開裂都是圍繞著年輪綻開的。爲什麽在這條中只說了是所有角制品這個詞,也包括了象牙;
五、犀牛角的顔色不是單壹的,靠近縱向中心壹律是黑的,這是區分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顔色往往被染成古紅色,是爲了達到仿古的效果。其實自然界中只有絕種的亞犀種群中才有紅色的角質。這裏要說明,乾隆大爺都沒有機會看見過亞犀犀角。
古籍考證:犀牛角
《神農本草經》
壹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甯州諸遠山。又有通天犀角,上有壹白縷直上。凡犀見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藥,惟生者爲佳。雖曰屑片,亦是已煮炙,況用悄乎。又有光犀,其角甚長,文理亦似犀,不堪藥用耳。"
二《唐本草》:ZI是雌犀,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俗謂斑犀,服用爲上,然充藥不如雄犀也。”
③《本草圖經》:"犀角,今出南海者爲上,黔、蜀者次之。以文之粗細爲貴賤,角之貴者,皆有通天花文。文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壹半以下通;正插者,壹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足爲奇異。波斯呼象牙爲白暗,犀角爲黑暗,言難識別也。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爲勝,其角尖又勝。方書多言生犀,相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
四《綱目》:"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種。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爲難得,並有二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兕犀即犀之者,亦沙犀,上不壹角在頂,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入藥。蓋牯角文大面角文細也。犀角如魚子形,謂之粟紋,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爲正透,黃中有黑花者爲倒透,花中複有花者爲重透,並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烏犀純黑無花者爲下品。"
振海堂健康管理ZHTG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