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阳明病篇第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3965.html
第三编阳明病篇第一章阳明病概说阳明病是伤寒里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所谓里,是指由于伤寒病因而发生的病理反应的胃肠组织。仲景在伤寒中对胃肠的病理反应称里病,其用意是很明确的,这不仅是胃肠居身体的“里”面,而与“表”相对而言。同时,就阳明病的症状来说,有局部的症状,如胸中痞硬、愠愠欲吐、腹满硬疼、不大便、心烦、不能食、谵语等等;有全身的症状,如发热恶热、日晡潮热、蒸蒸汗出、身重等等。然而这些症状都是阳明病的枝枝节节,其根结是在胃肠。但又不能严格区分何者在胃何者在肠,所以概言为“里病”倒是非常妥当而且很严密的。更进一步说,胃和肠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总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素问?灵兰秘典》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它们是组成饮食出入消化吸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现代医学中,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对消化系统的研究证明,消化器官各部分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口腔的消化影响胃的分泌活动,胃的分泌活动又影响肠的功能。反之,肠的消化障碍也影响胃的活动。这是借助于神经调节而形成的整体关系。胃肠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在组织上一管相联,在血液循环上一脉相通。以及在接受其内容物的影响等,决定了它们在伤寒病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病理关系。所以仲景对胃肠等消化器官概称为“胃家”、为“里”是有着科学根据的。“里”与“表”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中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最早见于《内经》,但形成完整的明确的病位用于临床辨证是在伤寒中完成的。如果我们对阳明病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知道,用胃或肠来作阳明病位都不能概括,即使胃肠并用也并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病理部位。而仲景所用的“胃家”,“里病”,粗看似乎是一个缺乏准确性的病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异常严密的阳明病理反应的病域范围。根据什么说阳明病位是“里”呢?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仲景在《伤寒论》文中的指示;二是阳明病理。如仲景在阳明提纲中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在论证白虎汤证中说“热结在里”,“里有热”。在论证承气汤证中说:“可攻里也”等等。这是仲景对阳明病位的确定认识。如果对阳明病理略加研究,就会对阳明病位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如瓜蒂散证:“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胸中实”;“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邪结在胸中与胸中实乃指胃中。说胸中而不说胃中,一是与燥屎在胃中相区别为言;二是胃中之邪致胸中烦满,说胸中以明示可吐而不可下。)瓜蒂散证因饮食入口则吐,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足证邪在胃中。而且用吐法治疗也是病在胃中的论据。只有胃中的病理物质可用吐法祛除,岂有胸中的实邪可以吐出的道理?再如白虎汤证:“发热恶热,汗出而渴,脉洪大”,这是里热的症状表现。伤寒在胃肠引起的抗御反应,因功能亢进、代谢增高,大量的物质交换产生的过高之热量,一方面要经由体表的温差散热,所以出现发热恶热。另一方面要由体表调节势能排汗以散体温,所以蒸蒸汗出;同时因排汗丧失大量水分,所以渴欲饮水。发热恶热汗出而渴虽为全身表现,但根于胃肠,所以说病位在里。再如承气汤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不通,或五六日不大便燥屎内结谵语”,这显然是胃肠病位。因伤寒在胃肠的抗御过程中,邪热伤津,结肠因强吸收而造成燥屎。因而导致排便障碍,同时也造成了胃肠对病理物质的代谢障碍,潮热虽为全身症状,谵语虽为脑症状,但引起这些症状的根结在于胃肠的抗御反应。瓜蒂散证的病位在里,病理趋势上越,所以用吐法以祛除胃中之邪;白虎汤证的病位在里,所以用清法通肠以祛除胃肠的邪热;承气汤证病位在里,所以用下法祛除结肠的燥屎。唯其邪在胃肠所以才可以用涌吐和排便的手段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这是无数次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阳明病的病理性质是阳性过程。这无论是瓜蒂散证的脉微浮发热心下烦满,或白虎汤证发热恶热汗出而渴,还是承气汤证日晡潮热谵语,都具有发热这一阳性特征。因发热表明机体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的病理状况,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为阳性病理的辨证指标。伤寒阳明病理阶段为里病的阳性过程。由于病位胃肠的功能特性,决定它以呕吐与排便为抗御形式。邪在上,抗御势力则以呕吐来祛除病理物质。如瓜蒂散证“心中愠愠欲吐”病势表现上越,所以因其抗御本身的趋势而用吐法。邪在下的,如承气汤证“腹硬满不大便”,因大便不通而成为抗御的障碍,所以因其病势下夺而用下法。病势表现里热的,如白虎汤证“发热恶热汗出而渴”乃承气汤证的前一阶段。如白虎汤证失治伤津,导致结肠干燥而成硬屎,即为承气汤证。白虎汤证病势为里热;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里热伤津;调胃承气汤证为里热大便硬;小承气汤证为里热腹满不通;大承气汤证燥屎内结腹满硬疼。从白虎汤到调胃、小、大承气汤证皆胃肠实热,只有轻重缓急等次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以经络学说解释伤寒六经病者,以经病、腑病来区分白虎汤证与承气汤证,是不能说明阳明病的本质的。实际上是杜撰出了经病、腑病,来使伤寒六经病纳入他的经络说的规范。因而乱了伤寒六经辨证的理法。阳明病理阶段发展过程中,从瓜蒂散证到白虎、大小调胃承气汤证,是同一胃肠病位的阳性过程。它们有着同一“胃家实”的病机,只是在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病理趋势而已。而病理趋势之所以不同是病位的功能特性在抗御反应中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决不存在什么经病、腑病这样的东西。每位有经验的医生在临床中都会清楚地看到:发热恶热汗出而渴是阳明里热病势。用白虎汤所以能撤其热而存其津液,完全是方中知母的通肠利便的功效。白虎汤证如不得通便是不会有撤热效果的。作者用白虎汤二十余年所见无不如此。同时,白虎汤证失治伤津则发展为承气汤证。白虎与承气证实乃阳明病理阶段发展中相连的两个过程。这无论是在《伤寒论》中或是在临床中都是实际存在的。阳明病是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病理阶段。它是以里病位阳性病理反应为特征的。在病性上,它是与太阳病、少阳病相联系的。因此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阳性阶段存在着传变的关系。如太阳病汗出多,伤津液,或少阳病误发汗,都会因胃肠干燥而传变阳明。阳明病与太阴病由于是同一里病位的阴阳两性病理阶段,所以它们之间也因胃肠功能的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瓜蒂散证邪在上不可用下法,如误下会伤害胃肠功能而造成下利腹疼则转化太阴。再如,白虎汤证如误用大承气汤攻伐而伤害胃气也会转化太阴。在阳性过程中,有时出现两阳或三阳的合并过程。总之,阳明病理阶段的一切传变、转化或合并过程都是以病理为依据的,因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阳明病理阶段的各具体证候是以“胃家实”为同一病机的。这是伤寒病因引起的胃肠病位的阳性病理反应所规定的。非此不是阳明病。因为它是伤寒的阳性病理过程,所以以祛邪为原则。又据上越、里热、下夺不同的病理趋势而分别用吐法、清法、下法。这便是所谓因势利导之祛邪法。所谓病理趋势,是病因、病位和病性的综合反应,是立法用药最根本最切实的依据。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三条瓜蒂散证,六条白虎汤证,二十五条承气汤证。这是他本人在临床中依据病势立法用药的具体案例。尽管这些东西是有限的,而实际临床会有更丰富的内容,但大匠示人以规矩。只有善于领会其中的良法美意,才能在实践中使伤寒六经辨证理法得以发扬。在阳明病理过程中,因失治、误治或其他原因而造成多种继发性杂病,如黄疸、热入血室、蓄血、虚烦、热淋、便秘等等。这类证候因为不是伤寒病因造成的病理过程,所以它们与伤寒有着不同的病理,因而也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当然在理法、用药上也是各自特殊的。它们不是伤寒过程,自然也不是六经病的范畴。所以列为阳明阶段的继发证,放在阳明病篇末分别讨论。第二章阳明病纲领本章收入二十七条,为阳明病辨证与治疗的理论部份。不过亦有古代别派医家的言论,尽管与伤寒论理法不合,也一并归于本章加以讨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条是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病的病理界说。它概括着阳明病理阶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病位和病性的特征。阳明二字是阳性病理的指示。凡说阳病即概发热,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所以仲景言阳病即示发热。胃家为病位,概括胃肠组织。“实”是指名为实邪,也就是亢盛的邪气。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病理过程中,实邪一般是阳性的病理状况,表现着正邪的激烈对抗。胃家的实邪当然表现为发热恶热汗出口渴、烦燥、狂乱、腹满、便闭、尿赤、脉象滑数洪大等。本条虽仅九个字,而阳明病理阶段的病位病性已尽括其中了。所以它是阳明病理阶段的定义。在阳明病理阶段发展过程中,凡是有这一病理特征的证候便是阳明病,凡不具这一病理特征的证候便不是阳明病。阳性病的病性特征固然是发热,但发热毕竟是外在的一般表现。然而阳性病的本质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所以仲景又指示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说明发热只是作为一般性病性指标,并非绝对的指标。如“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一条,以及“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一条,就是透过身寒的假象而看到里热的阳性本质的。当然一切的证状都不是孤立的。一切的外在表现都是与内在的东西相联系着的。临床辨证也必须要看到证候的全面,不仅要看外在的表现,也必须研究认识内在的病理。在阳明病的认识中是如此,在其他任何病理过程中无不如此。由于胃肠在生理与病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所以自古代就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称为“胃气”。因“胃为水谷之海”,消化系以胃为首。仲景用“胃家”概言胃肠不仅是容易理解的和有根据的,而且更有着整体性的意义。昔日的伤寒学家对“胃家实”有不同的解释。如方有执说:“实者,大便结为硬屎而不得出也。”这是对实邪的一种片面的解释。“胃家实”固然概括阳明燥屎,但硬屎不得出则不能尽胃家实的含义。如瓜蒂散三证,白虎汤六证,承气汤二十五证,无一不是胃家实。但燥屎不得出不过三五证而已。方氏以硬屎不得出释胃家实,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仲景文字言简意赅,从无烦冗字句。此条设为问答,不类仲景文法。故山田、刘栋等人以为是后人所记。但此条却有可取的理法。三阳病本各有特殊的热型,如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少阳病为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恶热。这里特出一条阳明外证,于辨证不无益处。阳明病发热恶热汗自出是其病理所规定的。阳明病乃伤寒在胃肠的阳性抗御过程。胃肠居胸腹腔中,在抗御过程里由于胃肠功能异常亢进和代谢增高所产生的高热,经由循环传导体表组织来进行调节。机能健全的表组织一是以温差散热,一是以排汗来放散体温。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排汗以散体表高热,所以身热汗自出。在温差散热的意义上说,若室温与体温的差数很小,温差散热成不可能或成为困难,则反射性的会引起意识中枢的反应:欲去衣被而喜凉。这是阳明病发热恶热的粗浅的病理机制。发热恶热与发热恶寒虽然都是阳性病理过程。但发热恶寒是表病位的抗御反应,发热恶热是里病位的抗御反应。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所以表现的发热形式也不同。关于阳明的身热,前人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如日人浅田宗伯解释阳明身热为大热。汪琥释身热为肌热,异于太阳的翕翕发热。金鉴释阳明之身热发于肌肉,必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这些解释虽俱有个人的一得之见,但肌热、肤热殊难区分,而以热之高低,汗出之多少亦无定量之标准。这种说法虽言之成理,究竟不足以资应用,莫如以发热恶热为阳明热型,以发热恶寒为太阳热型,以寒热往来为少阳热型,于辨证上较易掌握。3、“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陆渊雷先生说:“此条非仲景文字,乃热论家言。三日为二日之误。”少阳篇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可以互证。阳明大多由太阳传变而来,并无一定的日数规律,同时阳明的脉象为浮大洪滑数弦皆有。并不似太阳脉必浮,少阳必弦细之有定型。由此亦知此条非仲景文字。4、“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本条不是仲景文字。一是设为问答,文字烦冗;二是已在提纲中申明阳明病为“胃家实”,仲景不会立即又定出许多名义。何况此条辞旨浅陋,于辨证治疗无裨益。同时“胃家实”之定义在阳明病理阶段各具体证候中于病理一致符合,而此条之说多有矛盾之处。“脾约”一词首出于此,意义不明。后世医家多望文生义强作解释。如成无己释脾约为:“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也。”成氏之说亦不可解,胃强脾弱是何等病理?是怎样的约束津液?成氏似乎是在用想象推理的方法说脾约。从阳明病篇的内容看,阳明病由太阳传变而来的最多。太阳初传阳明身热恶热汗出而渴,成里热之势;不愈,则发潮热谵语腹满大便硬而成下夺之势。这与临床中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同于成氏所说的脾约。阳明病篇有脾约一条,凭脉断证,义理不明,证状不是伤寒过程,文字亦非仲景手笔。本条所说少阳阳明为胃中燥烦实大便难,试问:这与“胃家实”有什么不同?此条无可取之处。5、“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此条亦非仲景文字,词义浅薄。太阳病失治,误治俱可传变阳明。而内实大便难不能作阳明病。如果内实大便难之外别无他证,应为太阳病差后之便秘。若加之发热汗出心烦等证方为阳明。古人入厕则更衣。不更衣即言不大便。6、“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7、“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以上两条俱不是仲景文字,乃热病论家的言论。热病论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所以一日恶寒为太阳,二日恶寒自罢而恶热为阳明病。热论六经传变为一日一经,循一定之次序。伤寒并不如此。此条论恶寒何故自罢的理由乃是居中主土等等。这如何引申出恶寒自罢的病理呢!有些注家惑于此言,认为病至阳明即不再传变。但伤寒并不如此。阳明病如伤害胃肠功能则转化太阴。阳明病亡津涸血则向厥阴发展。阳明与太阴是同病位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依据器官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据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何说无所复传呢?显然,这两条文字无论从那方面说,都与仲景的理法不相符合。8、“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也。”本条为太阳病转化阳明的形式。太阳病初病时发其汗并不是误治,属于正确的方法。但发汗而汗出热不退汗亦不撤,也就是发热汗自出,不恶寒而恶热之证,已是转属阳明了。从本条可知,太阳邪气重则不为汗解而由表入里转化阳明。9、“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按李善注引“埤苍”:“濈,水行出也。”以濈濈然形容汗出状貌。本条发热无汗呕不能食是少阳病理过程。少阳发热无汗,反而濈濈汗出是转属阳明阶段。其身热恶热自不必说。如呕不除的,是少阳阳明并病。此条示少阳转化阳明。0、“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本条言伤寒无论太阳、少阳,凡转系阳明过程,必有濈濈然微汗出之证。因抗御反应转入里病位,所以有此热型。、“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本条不是仲景文字。以能食与否为阳明立中风、中寒之名目。从形式上看,与太阳的中风、伤寒相类。但从病理关系上看,太阳中风与伤寒有不同的病理和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不可混淆的两种病势。而本条的中风与中寒,似乎在正阳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外又有中风中寒之分别。在阳明篇中凡是论阳明中风中寒的文字皆不可理解,同时对辨证与治疗也无意义。这些文字,或为后人所记,或为篡改亦难考证。前人多牵强为之注解,亦无裨于临床。在阳明病中,能食的屎未硬,不能食的屎定硬。这是辨硬屎的法则,且有病理依据。同时,阳明病能食的可发展到不能食,是屎已硬结的征候。这与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又如何解释呢?、“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此条承上条而说,乃热论家的文字。按伤寒六经证候特征,口苦咽干为少阳证,发热恶寒为太阳证。但本条却与内经热病论之阳明经病相符。本条不可作为伤寒的理法,亦不可用伤寒理法来解释。前代注家以三阳合病为解,亦甚为牵强。3、“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也”。此条亦是承条而言,不可以伤寒理法为解。如按伤寒法:手足濈然汗出而不能食,必有燥屎。而此条则欲作固瘕。“固瘕”一辞首见于此,应是内经之“大瘕泄”。以其深固难愈,故谓之“固瘕”。瘕泄即肠澼、痢疾之类。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何以为伤寒阳明“胃家实”的病理呢?此别派医家之言。4、“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忽发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此条亦是承条而言,不是仲景文字不是伤寒理法。条文中所列症状皆非阳明证。“水不胜谷气”以下文字不可理解。5、“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此条释见太阳病纲领第一章第9条。6、“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胃气素虚之人,当阳明病中,不能食的不可攻其热。若过用苦寒药物则伤害胃肠功能,必致呕哕。但阳明病不大便,腹满潮热,不能食乃有燥屎,当以大承气汤攻下。不能食一证,不可独立看待,当消息于胃气虚衰与热邪闭结之间,再议可攻不可攻。7、“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此条是阳明病过程中继发黄疸的征候。阳明病应汗出濈濈然,今阳明无汗乃阳明过程已经结束,而继发急性黄疸性肝炎。由于在胃肠的抗御过程中,十二指肠的炎证可导致胆汁的代谢障碍。进入循环的胆素因小便不利而不能从小便排除,又因无汗而不能从汗液排除,所以身必黄。“心中懊憹”为十二指肠的炎证表现。十二指肠的炎证并不是发黄的必然原因。十二指肠的炎证可导致胆汁代谢障碍,在无汗与小便不利的情况下,尿胆素元无代谢出路则沉积于皮下组织而为黄疸,身黄不是阳明证,乃阳明病的继发性杂病。8、“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此条是阳明病被火而继发黄疸,病当阳明阶段,邪热炽于胃肠,如更以火法劫其津液,热越盛而津愈伤。额上微汗出即身无汗,加之小便不利,发黄的病理同上条。9、“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盗汗为睡中汗出,觉后即止,乃阴虚或虚劳之证。亦有阴虚内热发盗汗的。潮热指发热潮汐来有定时,约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潮热有实证潮热与虚证潮热。实证潮热如腹满燥屎,虚证潮热以阴虚者为多,常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并伴汗出乏力等证。本条只提出脉浮而紧,不知如何为必发潮热的根据,脉但浮亦难作盗汗的根据。按伤寒理法,浮紧为太阳脉征。阳明病发潮热脉象沉数或滑或疾或弦或迟不定。仅凭脉断证,恐非仲景的文字。0、“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病热盛于里,若多汗伤津则渴欲饮水。口中燥是口腔黏膜干燥,干燥则欲得水,不渴则不欲咽。口鼻黏膜干燥因里热而致。欲得水润其干燥。不渴是因上部充血。上部充血则口腔不产生因组织缺水的神经末梢刺激,因而不渴。本条里有热而血气蒸腾上充,口鼻黏膜干燥自是衄血的机括。此证,周杨俊拟葛根汤发汗,柯琴主以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陆渊雷先生说:“当视证之缓急,未衄而太阳证急者,葛根汤;若已衄而血证急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择用。又血证多唇口干燥,临证者宜知之。”、“伤寒呕多,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在伤寒过程中,呕是少阳证,少阳禁汗、禁吐、禁下。若发热而呕有阳明证是少阳阳明并病,可与小柴胡汤,或小心择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以和解少阳兼和胃气。如遽用大承气汤峻攻,必伤少阳气机而造成坏病。、“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伤寒之硬满,有胃肠实热之硬满,有胃气虚弱之硬满,有气机失调之硬满,各有特殊的病理和不同的表现。阳明实热之硬满在结肠部分,为燥屎内结而成,症状为潮热腹满不大便。胃气虚弱之硬满在心下部位,为胃肠功能衰弱而成,证状为食不下,甚者下利腹痛。气机失调之硬满在心下及胸胁部位,症状为胸胁及心下苦满,喜呕不欲饮食。此条阳明病心下硬满为气机失调之硬满,若误认为可下证而用承气汤攻其热结,必因伤害胃肠气机而造成下利不止。如以法治疗而利止的愈,如治而利仍不止,必亡阴而死。3、“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面合赤色”即颜面通红色。而色通赤乃因头面血管偏多,里热不得通过排汗而调节,血液上充于头面。此非可下之证。若误认为可下而以大承气汤攻之亦会造成下利腹疼,因里未结实,所以不可攻,其理可知。若攻之而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之理难晓,不敢强解。陆渊雷先生认为“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一句是后人所加。4、“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郑声的病人语言断续重复,语音低微,神志不清,乃正气虚损精神散乱的表现。谵语为神志昏蒙似睡非睡时的胡言乱语。谵语与郑声都是脑神经证状,都是在病情重笃时的表现。此条论阳明病死证。直视为视神经及动眼神经麻痹,亦属脑证。喘满是呼吸短促,为循环趋于衰竭的表现。若直视谵语下利与郑声下利俱是危证,多不可救药,内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如直视喘满已见中枢障碍,循环衰竭,加以下利,复夺其精气,所以亦为死证。5、“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短脉主气虚,实验证明:短脉为心脏排血量不足。伤寒在太阳过程中发汗已多,转属阳明后若重发汗,汗多亡阳,亦伤津液。胃肠燥结而谵语。汗多伤阴,血不足则脉短。正气虚而邪气实。燥屎谵语因脉短而不可攻下,为难治之证。若谵语而见实、滑、弦、迟之脉,为脉证相应,是脉自和者,表现邪气盛而正气实,可攻其热而愈。6、“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脉浮发热不恶寒而恶热为阳明病。因脉浮知体表血流充盈。口鼻黏膜干燥则易破裂。能食者表明胃气强盛,是构成衄血的条件。7、“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此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还入胃中,故不久必大便也。”本条指出阳明病,病已差尚身有微热心烦而不去,是因在病理过程中汗出过多而结肠有硬屎之缘故。自“此亡津液”以下六十字是后人注语。文中反复以小便之多少揣测大便的情况,辞义浅陋。特别是“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还入胃中”一语最为无理。在阳明病理过程中,发热汗出则消耗大量水分。同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增强,由此使大便燥结则小便短赤。当阳明病解,热退身和,汗撤渴止则二便通调。这是一般的临床辨证常识。若以小便的多少来断定大便的通否,难以准确。若阳明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知有硬屎,少与调胃承气汤则胃气和而大便通,何必斤斤计较小便日几行!(以上原文选择《伤寒六经求真(修订版)》)

↓润物穀茶↓

如需购买书籍、产品或

报名面授班、辟穀班等事宜

请联系本能学堂杨烁老师(电话/)

本公司仅授权杨烁为指定产品联系人

认真学习往期链接

本能系统医学传承人郭思成当选焦作市解放区政协委员,参会并接受媒体采访!

中医没有秘密!

告别北京中年的悲哀,请你记住这个中药方子!!

应对新冠肺炎中医秘密武器来了!郭老《大医传承》合集精装收藏版!值得拥有!!!

推荐《生命本能系统医学文集》一书

孙明福医师加盟入驻本能学堂,即日起开始接诊!

中医确有专长资格证书!本能系统医学弟子拿到了!

孩子发烧时,很少有不犯错误的妈妈,以致错上加错!

请收藏!《大医传承》之《说白伤寒论》目录速查!

解析宿食发热:宝宝发热最常见的类型

本能学堂四月学习班开始招生!

郭老答问集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比技艺层面更进一步啦!

《伤寒六经求真》:第五章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

读完这篇文章恍然大悟,再也不会给宝宝强制退烧了!

最终解释权归:

北京郭生白中医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郭生白中医养生有限公司郭思成

公司-

「在看的,麻烦点一下再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f/7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