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487543.html
说到“肾虚”,很多人立刻就联想到“六味地黄丸”,这主要是源自于现在市面上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药店海报,造成了广大民众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六味地黄丸就是补肾的“专用药”!一说肾虚,不辨阴阳寒热,就吃六味地黄丸。
小樊医生要提醒大家:这是一种错误理念,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剖析一下这味“补肾神药”——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出自于宋代儿科大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该方是由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和附子变化而来。肾气丸阴阳双补,既补肾阴又补肾阳。但通过北宋名医、儿科大家钱仲阳化裁后的六味地黄丸,主用于滋补肝肾之阴。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六味地黄丸功效为:“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熟地黄(炒)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熟地黄主入肾经,为补肾阴之主药;山茱萸入肝、肾经,能够滋补肝肾,收敛固涩;山药属于补气药,肺、脾、肾三脏皆补,既是补肾阴的常用药物,也是健脾的常用药。三药均为补药,分别针对肾、肝、脾。泽泻、茯苓均为利水药;牡丹皮性寒凉,善清肝火。三药均为泻药。熟地黄大补真阴,最具滋腻之性,得泽泻则补阴而不腻滞,泽泻得熟地黄则利水而不伤阴;山茱萸得牡丹皮之制约而无温燥之性;山药配伍茯苓,共奏健脾之功。
本方在运用上,主要治肾阴不足证,症见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盗汗,消渴,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痛,牙齿动摇;小儿五迟,囟门不合,发育迟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下列人群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1、肾气虚、肾阳虚者不宜服用
肾气虚、肾阳虚主要表现:腰膝酸软,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浮肿,腰以下为甚,面色黧黑无光泽,畏寒肢冷,下肢为甚,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头目眩晕,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而迟。
这个时候,如果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肾,只会使原本气虚、阳虚的问题雪上加霜,上症会越来越加重。
2、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腹痛肠鸣,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淡乏味,舌质淡或胖嫰有齿痕,苔白润,脉缓弱。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肾阴,主治肾阴虚。由于六味地黄丸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所以服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慎用。
3、湿热证的人不宜服用
湿热证主要表现:头身困重,口苦口黏,泛酸,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
湿热证的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只会助湿生热。
地黄丸家族(1)知柏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黄柏(盐炒)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
(2)杞菊地黄丸:出自《麻疹全书》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麦味地黄丸:出自《麻疹全书》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4)都气丸:出自《症因脉治》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6g
功用:滋肾纳气
主治: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5)桂附地黄丸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所致的四肢冰冷、腹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阳痿、滑精、消渴或女性宫寒不孕症等。
(6)归芍地黄丸:出自《脉因证治》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
功用:滋阴养血
主治:肝肾血虚引起的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
(7)明目地黄丸:出自《眼科阐微》
组成:六味地黄丸合杞菊、归芍地黄丸加石决明、白蒺藜
功用:滋补肝肾,养血明目
主治:因肝肾阴虚引起的各类目疾。目涩怕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8)耳聋左慈丸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菖蒲、磁石、五味子
功用:滋阴通窍
主治:肾虚耳鸣,目眩者。
六味地黄丸及其衍变方,均有补肾的作用,但在治疗上又各有所侧重。临床应用需辨证得法,施治用药准确,方能达到治病之目的。
来源:肾病科樊卫鹏
编辑:宣传科刘瑞
审核:肾病科邵燕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