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紫草厥阴血分热浊闭,凉左升水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苦;寒

心;肝经

紫草为根部入药,其根是少见的深紫色,是我们“清热凉血药”阐述的最后一位。(一般动物类药和虫类药,我就不予以探讨了,想看虫类药的运用可以参考朱良春老中医的著作,已是非常精细。)我们平常所见最多的,是市面上卖的紫草膏,而临床开方当中,很少会用到紫草。能不能通过本文,增加我们对紫草的认识和使用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市面上入药紫草有“软、硬”之分,其中软紫草指新疆紫草,其花色紫、整体形象更粗犷一些,而我们中原常用紫草,则是被称为“硬紫草”,其根更硬而花色白、整体形象更斯文一些(见上图)。二者根均为紫色,功效相近,仅根的软硬有别,均为市面上“紫草饮片”的来源。还有一种入“紫草”药库的植株是滇紫草,其下品种繁多,多为蓝色花下垂状、与小白花挺立的紫草不同,但根色、质、味相近(见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

而本文就对中原常用、古籍有述的“硬紫草”,与大家一起格物、重新认识之。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紫草的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

紫草,是紫草科紫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喜凉爽、能耐寒、湿润环境(亲水、喜阴寒、富阴分),怕涝、怕高温、耐贫瘠,野生紫草多生长于荒山田野、路边及干燥多石的灌丛中(灌丛多遮阴,干燥贫瘠地野生提示其根能保水)。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四川、陕西至甘肃东南部(注意,南部地区全年气温高、太阳直射角大、光照强的时间长,不适合紫草生长)。

图片来自网络

发芽最适温度为13-17℃。紫草整体植株均耐寒,禀冬春之气生发。

每株的茎通常有1-3条,截面圆形、直立向上(茎圆即为“震性圆融”之感,开升之力浑厚有力),其高可达40~90厘米,茎面有贴伏和开展的短糙伏毛(茎为震位,毛为兑性,有疏通、疏水之意),上部有分枝,枝斜升并常稍弯曲。

叶无柄,卵状披针形至宽披针形(外形象伸长、尖而窄的舌头),长有3~8厘米,两面均有短糙伏毛,脉在叶下面凸起、叶面凹陷(正中一条深沟,似舌中轴的沟壑),叶背面沿脉有较密的糙伏毛(震巽之位,均有硬毛,有祛风、疏利毛孔之意)。

图片来自网络

花与果期同在6-9月(夏初至秋初)。花序生茎和枝上部(顶为植株的离位,花亦为离位,故紫草之花为“正离”,入心),花冠微肉质且色白(离位带白,有凉意,植株寒性来源于此)。

图片来自网络

小坚果卵球形,乳白色或带淡黄褐色,长约3.5毫米,平滑,有光泽,腹面中线凹陷呈纵沟。可惜没有找到图片,但从侧面、这个信息能与古籍当中描绘的紫草果实的性状去对应,方才得知大家都用的此白花的“硬紫草”。

紫草植株的根,便是入药部位。以春刚出苗、秋果之后采挖,根部营养最为丰富,故入药质量较好。紫草根从外表看,似有旋转褶皱(其行,可螺旋上升),颜色深紫(能深入营血分)。

图片来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硬紫草(根)中间也是有木质部的,和前所述牡丹皮相类似,但木质部不能简单“抽出”(见下图),提示根为一个整体入药,本身带有“震性”疏通的效果。而性状之硬,结合色紫,又占乾位之用。震、乾二位,就是管理人体代谢运转速度的。

图片来自网络

野生品的紫草根粗且非直形,其切面带紫色的表皮部分(韧皮部)更厚,质量更佳。紫草根含色素成分(有效成分,如几种紫草素)及脂肪酸(软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等,提示略有补益、通肠之用)。

图片来自网络,为软紫草根

新疆紫草所含紫草素是硬紫草的三倍。但新疆紫草和滇紫草在动物实验(用量极大的状态下)过程中发现,其对生育功能的抑制非常明显,能减轻生殖相关内分泌腺体和器官(垂体、卵巢、子宫)的重量,但不影响甲状腺和肾上腺。新疆紫草大剂量喂小鼠,会让部分小鼠减轻体重、死亡,家兔则发现尿蛋白及尿血(停药后可恢复)。

但硬紫草并无此副作用。这提示我们临床使用紫草的时候,要注意剂量(适当剂量的新疆、滇紫草也是可以用的)、辨析植株来源。

总结上述格物:整体植株亲水、喜阴寒、富阴分,根能保水,茎上布毛,有疏通、疏水之意,而震巽之位的叶片可见硬毛,有祛风、疏利毛孔之意;紫草之花为“正离”,入心,花冠离位带白,有凉意,其寒性来源于此。紫草根能深入营血通行,行走轨迹可能为螺旋上升。根中间有木质部,与根皮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在艮位带有“震性”疏通的效果。性状之硬,结合色紫,又占乾位之用(震、乾二位,是管理人体代谢运转速度的)。其含有脂肪酸提示略有补益、通肠之用。结合其味苦、性寒,紫草是同时具有保阴分、行血、凉营血、疏通祛风、调节代谢速度,同时有补益和通肠之效的草药;位艮乾震,给左升之力的蓄力处降低火性。

历代医家评述按

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紫草的格物及运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五疸,湿热在血中。补中益气,荣家之热清,则中焦和利。利九窍,诸窍不为邪热所闭。通水道,心气通于小肠,紫草色紫而走心,心主血,又其性寒,故能治血家之热。

《本草备要》:泻血热,滑肠……入厥阴(心包、肝)血分……二便闭涩者(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

《冯氏锦囊秘录》:禀地天阴寒清和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入足少阴、厥阴,为凉血之圣药。软嫩而紫色者侄,去根取茸血分热盛者生用,脾虚者酒净焙。紫草和膏,敷热毒疮疡,煎服凉血化斑,托豌豆疮疹,利九窍水道,乃血热痘中,滑肌通窍凉血,必用之药。

《本草求真》:俾血得寒而凉,得咸而降,得滑而通,得紫而入,血凉毒消。

《本经逢原》:治心腹邪气五瘅者,乃活血利窍之义。发痘即活血利窍之大端也。言补中益气者,营血和,则中气受益矣。

《得配本草》:入手足厥阴经血分……通脉络,达皮毛。

《本草崇原》:紫乃苍赤之间色,紫草色紫,得火气也。苗似兰香,得土气也。火土相生,能资中焦之精汁,而调和其上下……疳者,干也,津液干枯也。五疳者,惊疳、食疳、气疳、筋疳、骨疳也。紫草禀火土之气,滋益三焦,故治小儿之五疳。补中者,补中土也。益气者,益三焦之气也。九窍为水注之气,补中土而益三焦,则如雾如沤如渎,水气环复,故利九窍。

《本草乘雅半偈》:先人云∶紫草色胜,盖肝主色,而肝之色,又从风化。凡病变于色者相宜,然肝疏二便耳……紫,间色,水乘火色也。气寒味苦,臭芳性洁,禀水气澄湛之体,捍格之用。

按:总结古人对紫草的格物——禀地天阴寒清和之气,入厥阴(心包、肝)血分。火土相生,能资中焦之精汁,而调和其上下,补中土而益三焦(营血和,而中气受益),则如雾如沤如渎,水气环复,同时令诸窍不为邪热所闭,故利九窍。能治血家之热毒闭。滑肠、解肝热而肝疏二便。气寒味苦,臭芳性洁,禀水气澄湛之体,捍格之用。

《释名?释山》:“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后人有作“抵抗、对立”解。故悍格一词,在《本草乘雅半偈》中有两个意思,一意为“坚硬如山石”,形容硬紫草的硬度;二为“寒苦”(向下)与“芳香性洁”(火)、“禀水气澄湛之体”(水,向上)之间有互相对立的性质,而这个性质正是紫草的特殊作用。

值得注意一点,《神农本草经》中指出治疗五疸,如按《金匮要略》文中所述,为指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的合称。而《本草崇原》中所述小儿五疳,惊疳、食疳、气疳、筋疳、骨疳。这里是两本书当中形似的字的误判吗?我们分析紫草可清肝血热,故能疗疸,而其能“补中土而益三焦,使水气环复",治疳也未尝不可。在这里,我们就当做二者兼治即可。

关于临床运用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本草纲目》:婴童疹痘(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可用本方),用紫草二两,锉碎,泡在百沸汤一碗中,盖严勿使漏气,汤温后,服半合,改用煎服亦可。小便淋(及产后淋沥不净),用紫草一两,用成散剂,每服二钱,饭前服,井华水送下。恶虫咬伤,用紫草煎油涂搽。

《千金翼方》:疗腹肿胀满痛。

《冯氏锦囊秘录》:治痘红紫目赤,血热毒盛之症。此痘心经有热,闭塞不通,血气凝滞,毒盛色紫,用此凉血开窍,而热毒发越,痘易起也。

《本草乘雅半偈》:若儿疮,即热浊于血;面渣,即热浊于气于色耳……活血凉血,以利大肠。

按:临床运用的内容多余格物重复,大家互参看看即可。比较有特点的有两个著作,一是《本草纲目》中灵活运用草药的李时珍前辈,提到的“百沸汤”(煮开锅时间久的水)和“井华水”(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此水味甘平无毒,有安神、镇静、清热、助阴等作用)特别有意思;恶虫咬伤用紫草油外用,是目前常见的紫草膏的用法。二是《本草乘雅半偈》中提到的清“热浊”之用,可以推测之前热毒郁闭的时候,邪气正是此“又热又浑浊”的邪气。而“面渣”一词,是指热浊在面,类似酒糟鼻那种又油又湿热的感觉。

关于炮制和禁忌

《雷公炮炙论》:凡使须用蜡水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髭,锉用,每治紫草一斤,用蜡二两熔化用。

《本草纲目》:如痘已出而红活、大便利者则忌用。

《活幼心书》: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反能作泻。

《冯氏锦囊秘录》:性苦寒通利,勿多服久服,以增中寒泄泻之虞……宜同粘米,盖粘米能制紫草之余寒,但终属性寒滑利,不可久用通用,恐致泄泻成虚。若非血热及大便滑利者勿用。

《玉揪药解》:清肝凉血,泻火伐阳。紫草疏利,凉血活瘀,寒胃滑肠。痘色红紫之证,缘营闭卫虚,不能外达。庸工以为血瘀,用紫草治之,百治百死。

按:性寒的草药,多能伤胃,紫草又兼滑利之性,因此非热浊入营血勿用。素体脾虚、泄泻、便利的需要注意。《玉揪药解》作者非常心痛地写道,很多庸工以为紫草治血瘀,是错误的。《雷公》用蜡制,以及多个古籍中写用糯米、粘米来中和紫草的寒性,可临床参考。

总结紫草的特性

本文对紫草的格物:结合其味苦、性寒,紫草是同时具有保阴分、行血、凉营血、疏通祛风、调节代谢速度,同时有补益和通肠之效的草药;位艮乾震,给左升之力的蓄力处降低火性。

总结古人对紫草的格物——禀地天阴寒清和之气,入厥阴(心包、肝)血分。火土相生,能资中焦之精汁,而调和其上下,补中土而益三焦(营血和,而中气受益),则如雾如沤如渎,水气环复,同时令诸窍不为邪热所闭,故利九窍。能治血家之热毒闭。滑肠、解肝热而肝疏二便。气寒味苦,臭芳性洁,禀水气澄湛之体,捍格之用。

《神农本草经》中指出治疗五疸,如按《金匮要略》文中所述,为指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的合称。而《本草崇原》中所述小儿五疳,惊疳、食疳、气疳、筋疳、骨疳。这里是两本书当中形似的字的误判吗?我们分析紫草可清肝血热,故能疗疸,而其能“补中土而益三焦,使水气环复,治疳也未尝不可。在这里,我们就当做二者兼治即可。

性寒的草药,多能伤胃,紫草又兼滑利之性,因此非热浊入营血误用。素体脾虚、泄泻、便利的需要注意。《玉揪药解》作者非常心痛地写道,很多庸工以为紫草治血瘀,是错误的。《雷公》用蜡制,以及多个古籍中写用糯米、粘米来中和紫草的寒性,可临床参考。

往期文章欢迎点阅:

细说中药——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发散风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清热解毒药的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地黄——生寒散去瘀生新,干守中金水相生

细说中药

玄参——除氤氲水火合德,通经脉水天一气

细说中药

丹皮——解肝血枯热生风,安神志痈痛定痫

熊大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6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