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被吃早在《说文解字》里得以窥见。其引用《礼记》的内容,记录了国君在招待士大夫时用专门盛放羹的器皿铏来盛放羊肉地黄,和牛肉豆叶及猪肉豆苗一样,属于有迹可循的一种礼仪规定,不同肉类配不同的蔬菜,至于为什么选择羊肉搭配地黄就不得而知了。
地黄,做中药讲时只是其貌不扬的如同番薯一般的块茎,可是作为植株的地黄,观赏性就大大提高了!因为地黄的花朵非常美丽,具有很高的园艺价值,在花园中种植一些地黄,开花季可以赏花,等花期一过,深深埋藏在地下的肉质块根就进入了迅速累积能量和功能成分的时候,膨胀到一定的成熟度,就可以挖出来,同乌骨鸡、河海鲜一起炖煮食用,成为药膳中的一味滋补材料。这么一来,地黄贡献的价值可以说是贯穿它的一生了。
为什么要叫它地黄?地黄在我国的历史可谓久远而悠长,在《尔雅》中,地黄还使用着“芐”的别称,至于中文学名“地黄”的由来,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一说因为它的药用部位根茎位于地下,呈现黄色,故得名,甚至《本草纲目》里的说法也为此佐证:把这根茎投到水里来检测,如果浮起来就是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人们都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
先暂且不说这个版本有几分真实,几分传说,单是这个验证方法就是有些道理在的,地黄积累的营养物质越多,密度自然也就越大,水的浮力自然拖不住它。
还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一说,相传某年瘟疫盛行,百姓性命堪虞,皆为惶恐,当地的父母官就忧心忡忡地来到了药王庙祈求上天眷顾,果不其然,他的诚意换来了名曰“地皇”的草药,是皇天赐予,这“地皇”被百姓引种在了自家田地中,服用后瘟疫的情况渐渐得到了控制,人们仍继续种植,后误将“地皇”传作了“地黄”。
另一说就是最朴素的版本,由于地黄的花苞鲜时呈黄色,用以布料渲染且来自地下,就这样顺其自然叫了出口。《中华本草》里对地黄的俗名“牛奶子”也做了解释:地黄含苞待放的花蕾一端膨大,如同乳头,以牛奶子来比喻倒也贴切得很了。
地黄并非珍稀物种,可以称得上是随处可见,生命力很是顽强。它的产地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只要条件允许,其他地区也可栽培,这当中以北方怀庆地区(今河南焦作)产出的地黄为上品,专门称为“怀地黄”,为四大怀药之一,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和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除了国内,国外也多有分布和种植,曾有日本植物学家在《本草图谱》中描绘了两种地黄,其中还有较为少见的花朵纯黄的品种,这也是地黄强大适应能力的有力佐证。
地黄的人文意义自古以来一直被丰富着,在诗歌文章中也常有“出没”,那么在这些情况下地黄又怎样的意义?作为观赏植物,地黄又是如何完成园林作品的?地黄的食用历史从最初演化到现在有怎样的改变呢?
一、地黄在古典诗文中的身影
地黄在我国从一株植物到被发掘药性药效开始种植,历经了并不算长的一段时间。
《尔雅》的记录证明它在西汉之前还并未以“地黄”之名存在,到了东汉年间,地黄就已经和蜂蜜以及煎煮,成为当下流行的养生风气了,直至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大家对于大规模种地黄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了解得相当全面,养地黄跟北方种小麦,南方种水稻一样,都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再之后,地黄价值的浮沉也成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境况的一种缩影和反映,不少文人都留下了与之相关的,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篇章。
唐朝是一个丰饶的时代,但那个时候的生产水平并不能让普通人四季都衣食无忧,悬殊的贫富差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令人心酸且无能为力的一种情况。白居易曾作《采地黄者》一诗,其中“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便与地黄相关。全诗描述了无情自然下的干旱和寒冷令下层人民在临近年关之时却没有足够饱腹的饭,只好早出晚归去田野中寻找地黄交与官家换得一点粮食,而官家却将这得之不易的地黄给马匹当做草料,而结尾两句更令人振聋发聩“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以地黄求换取马吃剩的粟米,来填补受苦受难的饥饿肠胃,这鲜明的对比令作者无奈,也更加同情以采地黄者为代表的贫苦人民的生活,后人读起来也颇有感触。
关于地黄的诗文还是多为药用的。在明清小说《红楼梦》里,晴雯就曾用到了一个关于地黄的方子,第五十三回里晴雯熬夜给贾宝玉缝补孔雀裘,精神和眼力都消耗亏损,以至虚弱病倒,后来太医为其诊脉,添了“茯苓、地黄和当归”等补益增气的药物,来为她调养身体。
苏轼晚年也种植了地黄,为日常饮用提供了条件,达到了自给自足的水平,还得空以《地黄》为题,作“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等句记载自己用地黄调养身体的状况实录。
还有一个颇著名但大家却了解不深的人也写过一篇关于地黄的文章叫做《地黄汤帖》,这作为一套行云流水的字帖流传了下来,还留下了一个不小的悬念,引得后世之人在传抄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其中的悬念就在“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一句中:这里的“新妇”究竟是指的郗道茂还是新安公主呢?不过,在不休的争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地黄,作为一种药品,在治病方面是公平的。
地黄花的花蜜十分甘甜,清代吴其濬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述了小孩子摘了花之后尝了花汁水,十分诧异地叫它“蜜罐罐”的充满童趣的一幕,南宋诗人王质还专门写了篇《地黄糖》纪念地黄花的花蜜呢!只是,喝蜜要趁早,等到花蜜被蝴蝶采走了,就尝不到这份甘甜的馈赠了。
二、地黄的观赏价值
地黄花花型小巧精致,花柄处略微膨大,花开时花瓣顶部边缘裂开,微微向后翻卷,有绒毛,总体呈筒子状,因着其中底部又封存着花蜜,如同酒罐,民间也称为“甜酒壶”,长得和喇叭花略有些类似;地黄花花色繁多,常见的是从花心到花瓣边缘由深红渐变到橙红色的、粉色渐变到白色的,整多花都是粉红或黄色的倒成了稀有物种。
三、地黄的食用历史
地黄被吃早在《说文解字》里得以窥见。其引用《礼记》的内容,记录了国君在招待士大夫时用专门盛放羹的器皿铏来盛放羊肉地黄,和牛肉豆叶及猪肉豆苗一样,属于有迹可循的一种礼仪规定,不同肉类配不同的蔬菜,至于为什么选择羊肉搭配地黄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现在,地黄更多的是用在药膳中,搭配原则和最初并无两样,都是辅佐高蛋白的动物源性肉类,比如鲫鱼、鲤鱼、乌鸡或是老鸭,再添上生姜、红枣、枸杞和陈皮等温补食材以求身体,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地黄丨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江汉汤汤
《漂亮、甜蜜又滋补的“地黄”》——身行万里半天下
《诗词里的中药——地黄(生地黄、熟地黄、鲜地黄)》——中药师王浪涛
《我爱大自然—地黄》——辛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