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学学白居易,多吃薤白调病腹

春天生发之际,田野里宿根野草都在悄悄钻出土地。薤白就是这种初春就会冒头的野菜,俗称小蒜、野蒜、薤根、藠子、薤白头等,是农村田间地头常见的野菜。常见到你以为是一丛杂草,细细的,如同绿线般的草叶让你忽略掉它的存在。元代王桢在《农书》中详细记载蔬属之薤,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记载。

当你用铁锹翻地时,无意中铲起,一翻铁锹,珍珠般滚出来,你才发现细细的茎叶下挂着一颗颗洁白如玉的薤白头,大的如指腹般大小,小的如一串珍珠,亮闪闪的,挂在绿线顶端。

随手采回家用清水冲洗干净,将薤白的绿色茎叶切碎和鸡蛋炒出来,碧绿点缀着金黄,诱人的香气不自觉钻进人的鼻子。

下面洁白如珠的薤白头你可别扔,用来做小蒜红面糊,那可是一道别有风味的美食。热锅倒入适量食用油,放几粒花椒,将薤白切成小块入锅,炒至微黄,香味散出,加食盐、五香粉等佐料,最后加醋略微煮过,做成醋调和。

舀一碗红面,(红面就是高粱磨出的面,颜色发红,所以叫红面。)将红面调水调成糊状,再倒入锅中加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面糊透亮,成有韧性的半透明状面糊,就可以起锅。

舀一勺红面糊,浇半勺小蒜醋调和。端着碗细细品味,面的香甜和着醋的酸香,在唇齿之间交织回味,不知不觉一碗下肚。

薤白不但好吃,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若细细看薤白你会发现,薤白如洋葱一般,层层包裹起来,也如洋葱一般没有心,没有心才不会气滞,又有辛温之味,归肺、心、胃、大肠经。善开痹散寒,温中通阳,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常用于胸痹刺痛,脘痞不适,主治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中医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薤白的使用。《伤寒杂病论》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有薤白白酒汤,治胸痹;《圣济总录》薤白饮,主治伤寒后脾胃虚冷,呕逆不下食。《卒病论》有薤白白饮,主少阴四逆,下利,后重。

王桢曾说:“薤,生则辛疏,熟堪温补,植之不蠹,嚼之有益,老者怡之,少者怀之,学道人资之,疾病患赖之,未岂野狼餐虎噬,狗偷鼠窃,所能味其味哉。”《本草乘雅半偈》曰:“薤赤者,苦无味,主金疮,疗风水。薤白者肥甘,气臭爽,充溢乎形气之间,空可满而满可空,实可虚而虚可实也。”

薤白在这些书籍中慢慢变得玄幻。《齐谐志》写了一个关于薤白的有趣故事。有陆郭之兄,罹天行疾,后颇善啖,日食非石斛不饱。经十载,致家贫行乞。一日饥极,遇圃有薤蒜者,各啖一畦,卒闷绝仆地,顷吐物如笼,渐大如牛马,行人置粒饭于上,渐缩小,久消成水,已而病寻瘳也。顾此不唯症瘕之可柔,饥疮之可疗,并可治中消,惩贪吏之腹矣。这能吃的陆郭之兄幸好遇到薤白,吐出大如牛马之物才得以病愈,否则天天斗米斗面吃,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家能承受?

难怪白居易写诗《村居卧病》记录种黍酿酒,薤白做春菜来治病解饥呢。“种黍三十亩,雨来苗渐大。种薤三十畦,秋来欲堪刈。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荒村百无物,待此养衰瘵。”白居易在《春寒》中再次写薤白治病。“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岂惟厌馋口,亦可调病腹。助酌有枯鱼,佐餐兼旨蓄。省躬念前哲,醉饱多惭忸。君不闻靖节先生尊长空,广文先生饭不足。”

春食薤白调病腹,我们也趁着春日正好,去田野中寻些薤白,享享美味,调调病腹,岂不乐哉?

贵州野葱新鲜野蒜小根蒜野胡葱小葱淘宝¥11.9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12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