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头丸帖王献之为数不多的存世真迹之一

《鸭头丸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亲笔书写的字帖,字虽不多,却字字珠现,价值连城。更有趣的是,它是王献之在吃了中药丸后写成的......

开一代先锋的行草宝帖

王献之,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开一代先锋。其中,尤以行书著称于世。而《鸭头丸帖》则正是这种书体风格的代表作。宋代著名书法大家米带称其书法“运笔如火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书”。

他的“一笔书”,并非是要通篇一笔写完,指的是其笔断处意未断,甚至是换行的时候都不间断,从而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

《鸭头丸帖》现于上海博物馆,它纵长26.1米,长26.9厘米全贴共十五个字,分为两行,写于绢本之上。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通篇共蘸墨两次,一次一句,由润而枯,由淡转浓,墨色分明,充分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与气韵的自然变化,使人领略到王献之书法的妍媚个性与深厚功底。

细端全帖,其行笔沉稳舒展,起笔处裹锋含蓄,转笔处灵动圆润真可谓气势充沛,上下间笔笔相连。即便有不连笔的字,但笔势仍然承接可以看到前后呼应的笔意与笔法上丰富的变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一封短信。全文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短短十五个字,透露出王献之对鸭头丸的一些个人看法。从此帖的语气上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可能感到效果不佳,因此写信告诉他这个情况。而当王献之亲自服用后,发现果然如友人信中所言,所以回信约这个朋友,在明日的聚会中当面求教。

那么,文中所指的这种“鸭头丸”,到底是什么呢?魏晋时期,相对比较注重养生。很多的贵族子弟在归隐山林后,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养生之术。“鸭头丸”就是这样一种养生所用的中药丸,具有利尿消肿的主要功效。唐代王焘和的《外台秘药》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皆有提到它。许多养生爱好者认为,经常服用鸭头丸,能够对养身带来好处。但与之相反的是,有不少人则认为,鸭头丸并没有大家传说的那般神奇。而王献之在亲自尝试过此药后,显然也有着同样的看法。

戒骄戒躁终成书坛大家

王献之之所以能够在书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被后世推崇为“书坛风流”,离不开父亲王羲之与母亲氏的悉心教导王献之是享有中国第一“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的第七子。因为官至中书令,又被称为“王大令”。王羲之一家数子皆通书法,但唯有王献之最具天赋,与父亲王羲之齐名。他不受父亲书法的限制,敢于创新且自成一格,为魏晋以来的书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传世作品主要有《中秋帖》、《地黄汤帖》等。

据《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王献之的少年时期,已显露出咄逼人的书法才能。少年时期的他在世人的称赞与瞩目下,不由滋生出一些骄傲的情绪,因此对于书法的研习,也渐渐懈怠起来。一日,他问母亲郡氏:“我的书法再学三五年,能否有所成就?”母亲听后,劝诫他不应骄傲自满,应该虚心好学,完成好当前的学业才是正途。而一旁的王羲之则说道:“如果你能将后院的18缸水全部写完,那么你的字才会有血有肉,站立得直稳。”

听到父亲这么评价自己的字,王献之心有不服,于是每天开始勤练书法。寒暑交替,不知不觉间,他的字已经写了好几摞。王献之满心欢喜拿着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来到父亲的面前。谁知,王羲之看后,却一个劲地摇头。最后,仅挑出了其中的一个“大”字,认为尚可,并随手在此字下添了一个点。

父亲的举动,让王献之十分的气馁,他拿着自己的字,让母亲过目不料,母亲认真看过后,指着“大”字下的一点,说道:“我儿墨尽三缸水仅有一点似羲之。”

听到母亲的评价后,王献之顿时觉得惭愧不已,从此傲气全消。这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读书写字并非一蹴而成,而在于平日里的不断积累。只要他能够苦练不辍,他日必定会有所成就。

从此以后,王献之戒骄戒躁,专心习字,终成一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尤以独创的行草“一笔书”最为出色。而这种别具一格的新体,与其父王羲之的书法相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因而也被后人称为中国书法界的“小圣”,同其父王羲之被后人并称为“二王”。

“书坛风流”收归国有

有关《鸭头丸帖》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淳化阁帖》,曾被宋代的几位君主珍藏。最早藏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秘阁内,后记载于《宣和书谱》著录之中。南宋时期,仍被存放于宫廷内府。

明朝的时候,该帖更是受到了神宗皇帝朱翊钩的喜爱。据史书记载神宗皇帝自幼喜爱书法,有三本字帖从不离身:一本是米蒂的《文赋》,本是虞世南所临写的《乐毅传》,还有一本就是东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由此可见,此帖实为后世书法爱好者临墓的最佳范本之一。

这本珍贵的宝帖是如何成为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的呢?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收大家叶恭绰先生。

叶恭绰,广东番禺人,晚年号遐翁。他一生致力于收藏各种文物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他珍藏了众多字画珍品,《鸭头丸帖》便是其中极为珍贵的一幅字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上海著名的鉴定家谢稚柳到叶恭绰家登门拜访。一阵寒暄后,谢老小心翼翼地试探道:“遐翁,听说你要将《鸭头丸帖》出让,不知可有此事。

原来,叶恭绰先生为了供养几个侄子上大学,有意出售自已珍藏已久的宝贴《鸭头丸帖》。当时的上海市文物局管理委员会领导徐森玉先生得知后,希望能将这件宝帖收为国有,便委托谢先生,希望能够由他出面想办法将这幅王献之的墨宝留在上海博物馆。

谢先生深知叶恭绰是一个性情中人,如果处理不当,这件事情很可能谈崩。于是,他亲自登门拜访。

得知谢先生的来意以后,叶恭绰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上海文管会诸多鉴定大家连画的等级价值都没有标明,《鸭头丸帖》若是去了那里,忍怕也不能体现出一个具体的价值吧?

谢稚柳听出叶恭绰心有顾虑,便向其保证,这次的收购是由上海市文管会领导亲自决定的,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只要能够说出《鸭头丸帖》的具体价值,上海市文管会,一定会尽力按要求进行购买。

其实,对于自己珍藏已久的这幅《鸭头丸帖》,叶恭绰先生还是有许多的不舍之意。但是,面对上海文管会的收购诚意与谢稚柳先生的试探,他又有些心动。

不过,这样一幅堪称国宝级的书法佳作,自古以来却从没有人给它定过价码,即使是真的要出售,此时也无法说出一个恰当的价格来。就在叶恭绰先生为难之时,“一字千金”这几个字,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中《鸭头丸帖》作为王献之存世不多的真迹之一,有着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若是用“一字千金”来给它定价,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所以经过再三的考虑,叶恭绰先生才缓缓开口:“这件宝帖可以说是字字千金,就算我真的想卖,恐怕文管会也不敢买。”听完叶恭绰的要求,谢老立刻开口承诺,只要他愿意出售《鸭头丸帖》,即使真的是字字千金文管会也会购买。

就这样,上海市文管会果真以一字元的价格,用元收购了这幅珍贵的《鸭头丸帖》。并且,将其调拨给了上海博物馆。自此,《鸭头丸帖》正式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11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