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科技特派员制度紧盯乡村发展人才短板,通过政府选派技术骨干、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等多种方式,强化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农村的连接。近年来,温县积极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有志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打通了深入基层一线的渠道,改善了农业一线人才和科技短缺的局面,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造了“科技范儿”样本。
“刘主任,我的山药沟被水冲塌了,怎么办呢?”“刘主任,我的菊花会不会减产啊?”七八月份是怀药夏管的关键时节,但今年突如其来的暴雨却使广大种植户犯了愁。大雨之后,温县科技特派员刘永康赶到田地里,指导农户挖沟排涝、消杀防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雨无法改变,但我们科技特派员要尽最大的努力,将农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硕士扎根农村,把论文写到土地上
刘永康硕士毕业后,应聘到温县农科所,主要从事四大怀药新品种培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
针对怀地黄种性退化问题,他培育脱毒种苗,建立地黄脱毒种栽三级繁育体系。通过对比,脱毒鲜地黄比非脱毒鲜地黄亩增产斤左右,增产幅度达18.5%,平均亩增收元,全县每年增加经济效益多万元。有了新突破就有新动力。刘永康和他的团队与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结合,建立全国最大、最全的山药种质资源圃,开展铁棍山药浅生槽栽培试验和新品种培育。下一步,刘永康计划对怀菊花开展提纯复壮研究,着力解决其早落叶、产量低问题。
“当科研取得突破,成果取得实效,身心的愉悦无以言表,我想这就是科研人员的动力。”刘永康笑着说,研发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是一个从事研发的科技工作者的首要职责,也是作为科技特派员发挥更大作用的资本与底气。
推广传播技术,把成果留存百姓家
作为科研人员,如果常年待在实验室,科研只能是单纯的成果。正是科技特派员的经历,让刘永康越来越了解传统怀药种植技术的缺陷,体会到农民脱贫致富的渴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
他将自己熟悉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村,把新品种和新技术传播到农户手里。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刘永康自己用新品种种植,邀请农户参观成果,现场宣传种植技术。他还搜集怀药种植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编制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发放给他们。“只有自己先干成了,农户才会信赖你。”刘永康说。他还经常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让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用就有效。疫情期间,刘永康的手机成了24小时“科技热线”。他还建立了